我的位置: 文化 > 读书 > 文章详情
【读书】“千古兴亡多少事”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国刚 2015-08-12 21:03
摘要:我们将1300多年的历史分为先秦时期、秦朝和楚汉相争时期、西汉时期、东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五代时期。在此不能一一讲述王朝的兴衰,我们把《通鉴》里提供的最重要的史鉴进行分析。

我主要选取了秦汉和隋唐这两个重要朝代的一些事,把司马光给我们道出的历史情境做一个分析。我们将1300多年的历史分为先秦时期、秦朝和楚汉相争时期、西汉时期、东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五代时期。在此不能一一讲述王朝的兴衰,我们把《通鉴》里提供的最重要的史鉴进行分析。

 

司马光分析了人才问题、决策问题和接班人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经验对今天仍有意义。

 

(一)人才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是秦朝统一天下?

 

先看秦的发展历史。秦是古代西边很落后的一个国家,是接近蛮夷的地方。它的发展有三个关键时期。第一个是公国时期,秦襄公是诸侯王。第二个是王国时期,秦孝公是王。第三个是帝国时期,秦始皇是皇帝。秦朝兴起的关键原因是拥有人才。秦穆公、秦孝公、秦王政这三个王都很重要。秦得由余而霸西戎。由余是西戎的一个人才,出使到秦国。秦穆公跟他谈了以后大吃一惊,心想西戎有这样的人才是我国之忧。那怎么把由余弄过来呢?秦国人最毒的计策就是反间计,反间计就是使戎王不信任由余,由余就逃到秦朝来辅佐秦穆公。百里奚本来是楚国人,楚国不用他,他就到了虞国。虞国是一个小国,他在那里被推荐为一个大夫。虞国国王做了一个愚蠢的决定,“唇亡齿寒”的典故也是从这儿来的。晋国要讨伐虢国,想从虞国借道去消灭虢国。虞和虢都是小国,同盟关系。虞国国王为了得到晋国的利益就同意让晋国打虢国。百里奚就说,怎么能这样呢?唇亡齿寒,虢国被消灭了下次就轮到我们了。虞国国君不明白这个道理,贪恋晋国送的财富和古玩。最后虢国和虞国都被灭亡了,百里奚也成了奴隶,逃到了楚国。楚王让他去养牛。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是能人就想把他引渡回来。别人告诉他,你把他引渡回来就相当于告诉楚国他是人才了,所以你不能把他引渡回来,用五张公羊皮把他换回来就行了。百里奚被换回来后得到了重用,又把中原的文化引到了秦国。秦国后来陆续又得到了范雎、商鞅、王翦等人才。六国中有五个国家是王翦灭的。商鞅的改革使秦国真正走上了发展的道路。《通鉴》记载了一些事情,一个叫郑国的人被秦国引进来修渠。结果修了几年用了好多民工,最后发现他是六国派来的一个奸细,用修水渠的办法让秦国劳民伤财,没有精力去攻打六国了。秦始皇发现后很生气,想把他处死。郑国说,渠马上就修好了,这个渠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秦始皇不仅没杀他,还命令他继续修渠,这个渠就叫郑国渠。但这件事提醒了秦国人,使秦国认为六国来的人才都是别有用心的,所以秦王政就下了逐客令,把六国人才都赶走了。李斯上疏,说明人才不能这样用。秦王政能听进去劝告,马上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王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李斯至骊邑而还。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赍金玉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然后使良将随其后,数年之中,卒兼天下”(《通鉴》卷六)。秦国还派遣辩士带着金银财宝到六国游说诸侯,对于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收买。如果有才之人不肯接受收买,就把他刺死,或者用离间计离间君臣关系。秦国的人才战略就是如此。数年之中,秦国统一了天下。

 

秦国在灭六国的时候,遭到六国的联合抵抗。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国坑掉了赵国40多万降卒,引起东方六国的害怕。它们团结起来联合对付秦国,最后还真有效果。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一个例子。信陵君是反秦最激烈、最成功的一个人。魏信陵君“窃符救赵”后,被任命为上将军,也就是做军事最高统帅。秦朝派人拿着钱去离间魏王与信陵君的关系。信陵君为了救赵国,把晋鄙杀了。晋鄙的家人到处游说,公子在外十几年,现在在位将军诸侯都听他的,天下都知道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秦王又总是派人给信陵君写贺信,问信陵君你当魏王没有。“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乃使人代信陵君将兵。信陵君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以酒色自娱,凡四岁而卒”(《通鉴》卷六)。赵国的廉颇也是被秦国用这样的办法除掉的。最后六国没办法了,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秦王,司马光非常不满意,做一个评论,“且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丹释此不为,顾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隳身戮,社稷为墟,不亦悲哉!”(《通鉴》卷七)

 

对于秦朝的灭亡,各种历史书中都讲了很多。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资治通鉴》卷九)柳宗元说:“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朝的制度在汉朝已然得到了延续。政出了什么问题?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失去了民心。其中也有人才问题。什么人才问题?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以后再不用六国的人才。他对六国的人才不放心,担心六国的人复辟。六国的臣民对秦始皇都很憎恨,张良曾经派人用椎击秦始皇。秦帝国皇帝接班人危机和秦帝国高层管理者内部的矛盾也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刘邦赢了项羽?

 

1964年元旦过后不久,毛泽东在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谈到领导用人的问题,他就以刘邦和项羽为例。从公元前206—前202年,刘、项之间大战40多场,小战70多次,刘邦从来没赢过。刘邦输到什么程度?他的父亲都被项羽抓走了。项羽问刘邦你投降不投降,你不投降的话我就把你父亲给烹了。刘邦跟项羽耍赖说,咱们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把咱父亲烹了可别一个人吃了,给我留一杯。最后为什么刘邦当天子,项羽却自刎乌江?刘邦自己也曾经提出这个问题。他问“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当时群臣讲了各种理由。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讲了这一段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资治通鉴》卷十一)刘邦有自知之明,一连讲了三个不如。但是他很清楚谁是人才,如何使用这些人才,所以他取得了天下。而项羽连个范增都不能用,所以败给了刘邦。所以领袖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会用人。

 

项羽在他被围困的时候冲出去杀了很多人,大呼“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刘邦与韩信交流时说:“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辞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韩信就问刘邦,“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韩信分析了勇悍、仁慈、强大,刘邦与项王谁更高一筹?刘邦默然良久,承认均不如项羽。但是韩信分析了“项王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什么叫匹夫之勇,妇人之仁?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把吃的喝的分给别人。但是如有臣下有功当封爵者,官印都已经做好了他舍不得给别人,所以是妇人之仁。放逐义帝,失天下之心。他放逐义帝,在政治和道义上失分,任人唯亲,不能团结诸侯,火烧阿房宫,残暴不仁。韩信分析了项羽这三个弱点。所以讲政治主要是讲人心。西汉学者扬子说:“天曷故焉!”项羽失败,天有什么责任?司马温公说“何预天事”,跟天有什么关系?所以项羽死时都不知道他怎么败的。刘邦很清楚赢在人才上。

 

汉武帝在为政用人方面也有非常清醒的认识。汉武帝当了50多年皇帝,真正让中国走上了制度建设。从制度建设,到疆域的拓展都是汉武帝的功劳。所以毛泽东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有道理的。汉武帝敢于使用各种人才。他在文化上独尊儒术。军事上的人才有卫青、霍去病。卫青是一个家奴出身。霍去病去世的时候才20多岁。外交人才有张骞。科技人才有赵过。托孤的霍光也是人才。汉武帝曾有这样一段话,也是《资治通鉴》留给我们的。他说:“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通鉴》卷二十一)这话的意思是,我要立非常之功绩就要用不一般的人才,所以他令地方推察有特殊才能的人。有些人如不好驾驭的马,有放荡不检点的毛病,关键是怎么使用他们。汉武帝这个用人政策司马光也非常赞赏。所以司马光特别加了一个评论:“天下信未尝无士也!武帝好四夷之功,而勇锐轻死之士充满朝廷,辟土广地,无不如意。及后息民重农,而赵过之俦教民耕耘,民亦被其利。此一君之身趣好殊别,而士辄应之,诚使武帝兼三王之量以兴商、周之治,其无三代之臣乎!”(《通鉴》卷二十二)上有什么样的政策,下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人才。武帝好仁治,自然会有伊尹、周公之辈应命而生出来辅佐;武帝好长生不老,方士因此而进,因而有巫蛊之祸。司马光最后归结到还是领导。唐太宗在用人方面也是很有见地。他主张: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通鉴》卷一百九十二贞观元年)。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人才,好长时间都没有人被推荐,唐太宗问他为什么?封德彝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而是看见的都是普通人,没什么奇才义士。唐太宗很生气,说君子用人就像工匠用锤子、剪刀,都是各取所长,古代得天下大治,我也不能到古代去借人才,是你自己不知道人才,怎么能诬当今之世没有人才?《贞观政要》也说:用人如器。唐太宗强调用人关键是用其所长,容人之短。东方朔跟汉武帝讲,“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水太干净了就没有鱼了,把一个人的缺点看得太清楚就没有朋友了。

 

汉武帝说疑人要用,用人要疑,只要在用人的时候有制度约束就行。房玄龄是唐太宗的宰相,唐太宗当了23年的皇帝,房玄龄当了21年的宰相。尉迟敬德因为房玄龄窝囊看不起他。唐太宗曾赏赐两个女伎给房玄龄,房玄龄因为惧内而坚决不要,吃醋的典故也是从这得来的。但是唐太宗并不因为房玄龄性格窝囊而不让他做宰相。他给他儿子写了一篇文章叫《帝范》,讲做皇帝的规范。其中有一段专门讲用人,他说:

 

故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栱桷。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犹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君无弃士。

 

这段话的意思是,明主用人就像巧匠处理木材一样,直的做车辕,弯曲的做车轮,长的做栋梁,短的做栱桷,取之长短,各有所施。明主用人也是这样,有智能的取其谋略,有勇力的取其威猛,胆小怕事的取其谨慎。比如《西游记》,唐僧矢志不渝,有使命感;孙悟空武艺高超,能打走妖怪;猪八戒信息灵通,知道哪里有水哪里有食物;沙和尚忠诚、可靠、稳当,所以他管理盘缠、官文。这些都是关于用人的问题。

 

未完待续……

 

(注:《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本栏目版权归上海观察所有。不得复制、转载。栏目编辑:许莺 编辑邮箱 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