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城聚,城以人兴。三岛各行各业的无数奋斗者,为了崇明发展而精耕细作,我们陆续推出“我在崇明,蛮好的”系列人物专访,邀请这些奋斗者,讲述属于他们和崇明的故事,敬献每一位参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平凡英雄。
3月8日上午9点,东滩湿地公园内,张佳恺和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巡园工作,昆虫的情况、鸟类的数量,都是他每天要记录的对象。连日来,随着气温的升高,冬眠的扬子鳄是否已经苏醒,成了张佳恺近期的巡园重点。
一台相机,一架无人机,张佳恺脚步轻慢,生怕惊扰了苏醒的扬子鳄。“快看,这里有!”张佳恺的无人机镜头对准湖中央的芦苇丛,为今年东滩湿地公园冬眠后苏醒的第一条成年扬子鳄拍下一张“大头照”。
01
把爱好变成了工作
谈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生物感兴趣的,张佳恺打开了话匣子。“四五岁的时候,我爸给我买了一本《动物百科全书》,我每天都会翻很多遍,如何区分各种生物,如何在野外观察它们,这些真的很有意思。”张佳恺说,爸爸的“无心插柳”让他很幸运地在很小的时候就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于是高考的时候,张佳恺填报了生物相关的专业。
聊天中,张佳恺和记者回忆起大三在学校创办甲虫社团的经历,依然难掩兴奋。“当时我作为社长,创办了‘仙缘’甲虫社,社员都是学院里热爱甲虫、热爱生物的伙伴,每次集体活动都能学到不少。”每周举办饲养甲虫的活动、定期去社区开展甲虫科普义教活动,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张佳恺对未来工作的规划逐渐清晰。
2020年,张佳恺大学毕业,东滩湿地公园刚好在招聘科普宣讲员,张佳恺马上投递了简历,通过面试,张佳恺回到了家乡,正式成为了东滩湿地公园的一名“生物守护者”。
“ 东滩在很多人眼里挺偏僻的,
在这里工作,
意味着离家很远。
但生物是我的专业,
更是我的爱好,
距离不是问题。”
02
是记录者,也是传播者
工作三年来,张佳恺每天都用“巡园”开启一天的工作,东滩湿地公园占地6.5平方公里 ,每一个角落他都去过。“旁人听起来会觉得很枯燥,但其实很有趣的。”张佳恺说,虽然公园是不变的,但是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习性和特点,一年四季也会有不一样的行为和动作,每一次按下快门,都充满了新鲜感。
“今年入春比往年要早,我们从3月初就开始观察冬眠的扬子鳄是否苏醒了。”与扬子鳄打交道,张佳恺经验丰富,“天气暖和了,它们喜欢趴在芦苇丛中晒太阳,别看照片上探出的脑袋小小的,其实它还有很长的尾巴藏在洞穴里。”张佳恺说,每天巡视扬子鳄出没的区域,一方面是观察扬子鳄的活动轨迹,通过照片对其情况进行记录。另一方面,相关数据也会和高等院所互通,作为后续学术研究和科普宣教的材料。
科普宣教,是张佳恺新的工作重点,为生物保护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也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去年8月,由张佳恺主要负责的“探秘昆虫旅馆”项目正式开营,从课程设计、活动策划到讲解员培训,张佳恺事无巨细。“许多小朋友对昆虫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开设这样的课程,就是想让孩子们能近距离地观察昆虫、了解昆虫,体验到乐趣的同时,也能学会保护昆虫。”那个傍晚,天气炎热,但是大人孩子们都深深融入蛙鸣虫叫的树林里,让张佳恺再一次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
“ 那天崇明的天气很好,
抬头能看见星星,
低头又是孩子们炙热的眼神,
我突然就觉得,
这份工作真的很棒。”
03
守护它们,很有成就感
“在生态保护中,将自然界的美好直观呈现给人们,是比法律约束更有效的措施。”张佳恺打开自己的相册,向记者展示他这些年拍下的各种生物,于他而言,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2021年,台风“灿都”来势汹汹,张佳恺在“巡园”过程中,看到一只模样陌生的小鸟远远地站在树枝上,他立刻拿起相机拍下了照片。“这只鸟呈灰黑色,额头有一搓白毛,我通过查阅资料能确认是山椒鸟科,但不确定具体是哪一种。”张佳恺请教了相关专家,最终确定拍到的是琉球山椒鸟,主要繁殖于琉球群岛,很有可能是源于台风的原因,让它们的迁徙路线发生了改变,来到了崇明,这是近年来第一次在崇明记录到该物种。
(张佳恺镜头下的琉球山椒鸟)
张佳恺笑称自己有“收集癖”,在生物影像记录的过程中,他时常说走就走,特别是在观鸟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追”与“寻”。2022年,张佳恺和团队一共记录到121种鸟类,有2种是之前从未在东滩湿地公园被记录过的。
“你知道吗?其实世界上每天都有大约100种左右的生物在消失。”谈起未来,张佳恺表示,东滩湿地公园的物种资源非常丰富,但并不是每一个物种都有影像保留下来,他希望可以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更多物种,带给更多人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考。
“未来,
我会继续待在崇明,
用脚去丈量
东滩湿地公园的每一寸土地,
通过自己的影像,
让更多人认识自然、
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记者:朱怡婷;视频:郭王旖喆
部分摄影:郭王旖喆
编辑:朱怡婷
责编:朱竞华、朱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