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课间玩什么?学生说了算!这个班的孩子将创意变为现实,引起全校“围观”!

转自:第一教育 2023-01-20 17:05:25

“这里是火箭之光有限公司,我们为您精心设计了一款玩具火箭发射器,外表精美内部结构十分有趣,保障您的安全,守护您的笑容!”

“桌面冰壶,占地小,随地开战;耗时少,随时出分;练反应、练眼睛,快和你的朋友一起来一局吧!”

“卡塔尔梦工厂推出了一款名叫‘绿茵信仰’的游戏……让足球梦想在绿荫场上飞扬吧!”

近日,上海市洋泾菊园实验学校在线上举行了一场“手工玩具项目投标会”。六(2)班的学生们化身“玩具厂商代表”,用视频、图片和文字为自己设计制作的玩具“卖力吆喝”。

学生们的奇思妙想让人印象深刻,这是他们通过项目化学习活动“手工玩具,玩转课间”得出的创意成果。

把玩耍的自主权交给孩子

六年级的新生刚刚进入中学,如何帮助他们更快熟悉并适应新的环境、新的规矩?

十几岁的孩子活泼好动、精力无限,如何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们在课间玩得尽兴?

带着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洋泾菊园实验学校六(2)班班主任、语文教师宋颖萌生了一个想法:何不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开发课间活动玩具?

结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中“分析语言特点”这一关键概念,宋颖以“区分描述性语言和说明性语言并在写作中实践运用”为本质问题,创设了“若你是玩具设计师,请展示你的玩具作品以丰富学生课间活动”这一驱动性问题。

从对语言概念的思考和探索出发,学生们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创造性实践:

1.入项阶段:

若你是玩具设计师,你将设计开发怎样的玩具来丰富六年级同学的课间活动?

学生们从这一情境设定出发,开展问卷调研,进行头脑风暴,共同探讨理想的课间是怎样的;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什么样的玩具具有开发价值等问题。

2.知识与能力建构阶段:

学生研读了方宝璋的《玩具》、王安忆的《儿童玩具》、史铁生的《玩具》等课外作品,重点关注其中的描述性语言与说明性语言,丰富自身的语言储备。

学生们还通过网络,收集玩具制作教程,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研究其中的玩具设计原理。

3.成果形成与完善阶段: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玩具图纸,在尽可能实现废物利用的前提下,准备制作材料,并动手制作玩具。

4.出项成果展示:

学生们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展示作品、举行投票,并在总结反思整个项目的基础上,完成作文《我(们)的拿手好戏》。

学校举行“最玩具”颁奖典礼,颁发最佳作品奖、最具创意奖、最具潜力奖、最有价值奖、最具人气奖、最佳设计奖等奖项,为学生和参与老师留下美好回忆。

多学科教师助力 让创想成为现实

在众多学生作品中,最让宋颖影响深刻的是“云霄飞车”项目。学生们以钢珠代替轨道车,模拟云霄飞车的跌宕起伏、风驰电掣。如今,这份作品已经放置在学校的公共互动区域,供全校同学体验。

让创意从“纸上谈兵”变为现实,离不开语文、劳技、美术、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教师的支持:

语文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一篇运用描述性语言和说明性语言相结合的作文,并摘取或改编相应内容为文案,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同时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劳技教师带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设计、制作作品,把关作品的安全性,并改进作品,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升。

美术教师带领学生对作品进行结构艺术设计,通过雕刻、彩绘等方式美化作品,提升学生的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为作品的电子电路设计和连接、智能控制等提供技术支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2)班学生的玩具创意还引起了全校学生的“围观”。七、八年级的科学教师围绕这一项目化学习活动设计了学习任务单,让学生们对其中某一件作品进行点评,说说优缺点,以及自己对于课间玩耍的想法。思考、创新、创造的氛围弥漫在整个校园。

多元评价 点燃学习热情

创造过程并不容易。不少学生经历了制作失败、推翻方案、重头再来的波折。在小组合作中,同学间的争论也时有发生。

教师们希望,借由这样的经历,能够引导学生们在做中学,不断打磨和提升自我,并培养对团队、对学校乃至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据介绍,“手工玩具,玩转课间“项目的设计从语文学科出发,但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深度理解和掌握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还让学生运用问题解决、创见、决策、实验、调研和系统分析六个高阶策略,锻炼思维能力,发展合作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重视学习过程、团队合作和继续学习意愿等指标,多元评价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表现和创新实践,包括专注度、参与深度与广度、团队贡献度、阶段性收获等。

为保证评价的有效性,教师们运用教师指导手册、学生学习手册及信息化评价平台,记录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过程,为评价提供充足依据,也让每个学生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教师们相信,当学生的成果得到肯定,便会把更多热情和智慧投入到项目中。

科艺融合 助力成长

洋泾菊园实验学校是浦东新区项目化实验学校,持续探索科艺融合项目化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校长朱海兰介绍,学校充分利用已有的科学和艺术教育资源,融合信息技术赋能创新教育,落实项目化学习活动,已形成颇具特色的“五行创艺,五星成长”项目化课程体系。

学校鼓励教师结合课题研究,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科艺为主题,孵化出了多个项目化学习案例,如“人工智能+表演”“纸工程+艺术”“科学实验+戏剧”“机器人+舞蹈艺术”“科学幻想+美术”等等。

特色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打造,旨在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中,激活和调动相关知识,形成可迁移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

此外,作为浦东新区智慧校园试点校、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洋泾菊园实验学校还通过搭建智慧校园、创建智慧课堂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灵活智能的优质基础教育,使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活动成为现实可能,助力学生成为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

视频、图片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