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浦东观察 > 文章详情

这个艺术疗愈的展览,正在碧云美术馆展出

转自:浦东观察 2022-08-17 09:18:10

缤纷的荧光色彩、不规则的线条描绘;看似孩童般的信手涂鸦,却又那么强烈地透露出成年个体的生命体验。自2015年以来,坐着轮椅的独立艺术家刘毅,一直在微信朋友圈中更新自己的“手机绘画”作品。如今,“手机绘画”从小小的一方屏幕,被放大成百倍后挂上美术馆展墙。放大的不仅是作品尺幅,还有背后值得探讨的多重内涵。

作为刘毅的首场美术馆个展,“刘毅:从外面,走到里面,又看向外面”正在浦东碧云美术馆展出。“看向外面,对我而言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需要。”谈及展览名,刘毅解释地很诗意:“这是一个物理空间上的转换,也是对自己心境的一种表达。”碧云美术馆馆长林薇则表示:“这是一个艺术疗愈的展览。”

刘毅开始“手机绘画”,其实很偶然,但他却记得很清楚:2015年4月14日开始,他带领学生去公园野餐,布置学生以“便当”为主题创作作品。他用手机和常用的批注软件为此活动绘成一张“便当”海报,随手把它发到了朋友圈,想不到引起了不少朋友的兴趣,便由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他的手机绘画创作。

一部手机、一款APP,于某日一次不经意的尝试,由此开启了刘毅一个不断发展的新系列。因为作画工具就是不离身的手机,这使罹患先天腿疾的刘毅,能在各种不同的场合画画——公交、地铁、出租车上、咖啡馆或饭店、学校的教室、医院、马路边,还有自己家的客厅——当然,也有很多时候是在他工作室的那张沙发上。渐渐地,这些场景都成了他创作绘画的“现场”,即便一段时间因工作或旅行而出门在外,“手机绘画”也不曾中断,它很自然地成了他的“视觉日志”。

一幅幅诞生于方寸触屏之上的小小画作,先是经年累月,汇集成数量可观的“个人图库”,再经由他的好奇心与巧思,一再转换、衍生出新的表现形态。“屏幕是纸,手指是笔,对我来说其实是一样的。”在刘毅看来,绘画的劳作实质并没有改变,但是心境却大不一样,“手指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上滑动,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日常的状态。我是为自己而画,每次画的时候都会开心,我的独处时光也因此变得很舒服。”

山水、城市、植物、肖像……7年来,刘毅的手机里积累下4000多幅“手机绘画”。如今,电子文件经由数码打印,精选生成的数十幅作品,放大呈现在浦东碧云美术馆内。艺术媒介的转换,带给刘毅极大惊喜:“哇!原来我在手机屏幕的笔触是这样的,这只有放大才看得到,这太有意思了!”

日常沉浸在手机屏幕里的刘毅,将“放大”视为另一种创作过程。展览中不仅有经过数字输出、装裱的平面绘画,最初的“数字图像”还被转换为大面积的壁纸与窗贴、浮雕形态的木雕与布雕,甚至是借助游戏引擎创建起来的虚拟空间。他还尝试将二维的图像带入真实的物理世界中。从通向展厅入口的巷道开始,一直到出口所连接的美术馆二楼中庭,展览一共由8个“场景”组成,它们分别是:相遇、直面、穿越、分野、涌现、通达、兼容、率真。

走出8个“场景”,当观众回到碧云美术馆的中庭,从里面看向外面,玻璃穹顶上巨型玻璃贴作品《窗外有鸟》,耳畔还响起了刘毅自疫情宅家期间以来,本人以及从全世界搜集到的900多种鸟鸣声——这件作品被刘毅命名为《鸟鸣电台》。“为了发现本有的美好,大家来一起传播,一起发现,一起分享,一起录身边的、窗台边的鸟鸣声,可以发给我。”刘毅说,《鸟鸣电台》是一个参与性的公共艺术项目,也是一种美育,“美育就是发现身边本来就有的美好。”

责任编辑 邓清元

文字 曹之光

摄影 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