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 路文琦
日前,浙江嘉兴同乡一名幼童不慎从6楼坠落。千钧一发之际,桐乡民泰村镇银行工作人员沈东与陆晓婷立即冲上前,徒手接住了坠楼的孩子。由于救助及时,孩子已无生命危险。
徒手接坠楼幼童,是见义勇为的壮举。坠楼儿童被好心人接住的事件此前也发生过。2011年“最美妈妈”吴菊萍徒手接住坠楼女孩,女孩成功获救,吴菊萍手臂骨断成三截。想必两位救助者也清楚徒手接人的风险。但危急关头,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沈东更是毫不犹豫扔掉手机,冲向孩子,可见见义勇为不仅是他们的个性品质,更是一种本能。正如沈东在事后表示:“谁看到都会出手的!我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最见不得孩子受罪了。”
沈东、陆晓婷救人是偶然的,但又有其必然性。在社会中,个体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对行为的看法,社会对见义勇为持肯定、赞赏态度,个体就会更倾向于在危急关头做出救人的选择。从网络上看,徒手接坠楼幼童事件后,网友们开启了点赞模式:“他们救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更是一个家庭。他们是平民英雄!”“平凡之中见英雄”、“好人有好报”等留言在新闻下刷屏,反映出的是见义勇为的民意。沈东与陆晓婷在救人后,得到了荣誉与奖励也会激励鼓舞更多人在面对类似境遇时做出同样的选择。
徒手接坠楼幼童,展现的是勇敢担当的青年力量。包括沈东和陆晓婷在内,这些年我们身边见义勇为的英雄不少是“90后”。比如“90后”父亲周宏勃于父亲节当天勇救落水儿童英勇牺牲,“90后”刘威为救室友身中七刀,“90后”外卖女骑手沈知音深夜载遭抢包女子追抢匪等。他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展现出这代年轻人的担当、责任和勇气,让我们看到了见义勇为、扶危济困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新一代年轻人身上的传承。
一位英雄就是一面旗帜,若想营造“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社会氛围,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各地应继续加强表彰与宣传工作,重奖救人者。对救人者,要给予其与之行为相匹配的精神与物质奖励,营造见义勇为者受重视、得好处的氛围,鼓励人们见义勇为。
完善法律法规,保障见义勇为者的各项权益。面对他人身处困境袖手旁观,有时不是因为内心没有出手相助的冲动、本能,而是担心见义勇为后可能带来的麻烦。事实证明,相关立法越是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就越能为陌生人“路见不平一声吼”提供支撑。目前,《民法典》已规定了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好人条款”。各地需继续完善机制,堵住保护漏洞,消除保护缝隙。
在见义勇为不仅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担当,所受教育、社会风气等推动他们在危急时刻选择奋不顾身,帮助他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呵护内心这团勇敢和正义的火苗,让爱和责任成为社会永远不变的道德底盘。
相关链接
观澜亭|山东护士教科书式急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善良的闪光
责任编辑: 禹亚宁 签审: 梁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