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技 > 文章详情

庄长恭:科学研究不是靠运气的

转自:上海科技 2022-07-10 14:40:40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

薪火不熄,初心不改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

人物简介

中国现代有机化学的先驱者之一

有机微量分析的奠基人

庄长恭(1894—1962),字丕可,有机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有机化学的先驱者之一,有机微量分析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首批特级研究员,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首任所长。

科学家故事

乱世辗转  立身化学

年轻时,庄长恭目睹闽南经济凋敝,原本打算学习农业化学搞甘蔗制糖,走实业救国之路,经博士生导师化学家Julius Stieglitz劝服,懂得了从事基础研究同样可以报效祖国。

1924 年,庄长恭学成回国。他先在武汉大学短暂停留,随后到东北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兼系主任。

他不仅讲授化学课程,还开展基础研究,带领学生发表了有关玄参、狼毒、泽泻等中草药化学组成的研究文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他不屈从于敌寇,离开东北。

有一件事曾在东北大学传为佳话。那是在东北大学工作时,一个星期天,他带着一位工友在实验室做实验。当他聚精会神地进行实验时,随手将一个玻璃瓶交给站在背后的人说:“请把它洗干净。”那人回答:“晓得,庄教授!”接着笑出了声。他回头一看,背后竟是张学良校长。张学良翘起大拇指说:“你是真正的科学家!”

1931-1933年,庄长恭在德国哥廷根及慕尼黑大学作访问教授。他在研究麦角甾烷结构时,以缜密的计划和精湛的实验技巧,对7克麦角甾烷用铬酸氧化得到20毫克的失碳异胆酸,并从已知结构的异胆酸降解成为失碳异胆酸进行比较,证明了麦角甾烷结构。从而推测出麦角甾醇的化学结构。

193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卡勒写的一本流行于世界各国的《有机化学》教科书中,列举了166篇文献,其中唯一一篇中国人的著作就是庄长恭的关于麦角甾烷的文章。

这一工作增强了庄长恭在基础研究领域为国争光的信心,他决定把甾体化学全合成这个国际前沿课题带回中国研究。

回国后,尽管时局不稳、条件艰苦,庄长恭还是和学生、助手埋头苦干,进行多种路线合成带角甲基的多环α—酮及有关化合物并研究其立体化学,多次试探雌马甾酮的全合成,以及对防己诺林生物碱的结构研究。

1935 年到1941 年间,他们在当时全球最有名的德国《化学会志》上先后发表了14篇论文。虽然数量不多,但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因而蜚声国际化学界。

科学家故事

学科兴旺  匹夫有责

“那时(1933年)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是庄长恭,著名的有机化学家。第一次见面,他和我谈到各系订购的外国专门杂志,无一整套,这是年年变换太多之故,不利于教学和研究。他要求各系把需要的杂志固定下来,以后由理学院继续照单续订,不再征求各系意见。这样下去,教十年后,各系都有若干种主要的杂志,连续不断地积聚起来。我大为赞成,觉得此人懂得研究工作的甘苦,心里暗暗佩服。”

——罗宗洛,我国现代植物生理学奠基人之一

(于1933—1940年在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任教授)

庄长恭对新的科学技术进展很敏感。在德国访问时亲自到奥地利微量分析创始人Pregl的实验室学习掌握微量分析技术,回国后从奥地利订购来天平和仪器,首次在我国建立了这门分析技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一三”淞沪会战后,化学研究所决定西迁。庄长恭、吴学周和邢其毅把100余箱书籍杂志作为“最重要部分”,分批次途经香港、越南再运至昆明。抗战胜利后,返沪。这些书籍作为中国近代化学事业的火种,保证了中国近代化学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1948年6月-12月,庄长恭担任台湾大学校长。他针对与当局有裙带关系的人事关系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解聘了30多位教员,新聘多位教员。还力邀大陆学者赴台大任教,但因时局不稳,一些学者予以推辞。他还曾几次抗拒反动军警入校捕人,并在他的宿舍里保护过被追捕的学生。最终,庄长恭深感无力推展校务,决然离台。返沪后,他居家靠审阅书稿为生。

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成立。庄长恭被聘为科学工作委员会化学组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汪猷所长在所庆40周年作诗庆贺。对“舌战三宵获众心”作注释,“庄长恭曾于1949年下半年在一次上海举行的专家大会上建议:在筹组的中国科学院中应以建立专业所为主、一般不宜办综合性科学研究所。经过三天讨论终获通过” 。

科学家故事

一言一行  风范永存

“这专利权是国家所有的”

1933年庄长恭没有留恋德国的物质生活和优越的科研条件,而是主动回国来做个穷教授。

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期间, 德国拜耳药厂请求他把某些研究成果专利权卖给该厂, 他回答说, 这专利权是国家所有的, 其成果不是属于私人的。

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庄长恭在重庆给赵承嘏写了一封信,并抄录了一首感怀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

“坚强的毅力、严谨的态度和敏锐的观察”

庄长恭在德国发表关于麦角甾醇的工作后, 有一位在哥丁根同实验室的化学家说他的运气好。庄长恭回答道: 科学研究不是靠运气的, 必须要有坚强的毅力、严谨的态度和敏锐的观察, 才能获得成就。这些话可以永远成为后学的座铭。

当庄长恭设计一个研究路线时, 往往参阅许多文献, 甚至通夜不眠。例如有一次, 学生们清早到实验室,发现庄长恭早就来了。原来,他一夜没有入睡,周密地考虑了一条合成雌马甾酮的路线, 极有前途。后来通过实践, 果然证明他的考虑是对的。

“这是对科学负责, 对别人负责。”

庄长恭不仅做年终总结季度总结和准备报告非常认真, 就是开一个请购单和一个一年收发信件的目录, 也总是一丝不苟地认真处理。

例如开列一个外汇药品购置单, 他慎重的考虑哪些药品应该买、哪些可以不买, 并且还考虑到日后药品的消耗情况, 注明哪些药品需是怎样形式的包装, 怎样大小的包装购进。又在清单上注明哪些是最必需的、哪些是次要的,以便采购同志掌握。

“根深才能叶茂, 好高鹜远是不行的。”

庄长恭教授很重视基础课的学习,他自己也经常翻阅那些最基础的数、理、化教科书,他常鼓励学生们把最基本的大学化学课本弄清楚, 再去钻研更专门的著作。他说, 根深才能叶茂, 好高鹜远是不行的。

庄长恭备课非常认真, 反复思考怎样讲才能使学生们易于了解, 因此他讲课时往往使同学们象着了魔似的, 听得津津有味。经常启发同学们对认识自然, 必须逐步深入, 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庄长恭说,科研有四会:会读、会想、会做、会写。

庄长恭的杰出学生代表

“我国化学界的一面旗帜。”

庄长恭在抗战期间时, 吃的是碎米, 抽的是蹩脚的香烟, 有时甚至连买烟的钱都没有了, 于是他就不抽, 但精神仍很愉快,始终不屈于敌伪的威胁利诱。

有机所刚刚建所时,庄长恭不辞辛劳,呕心沥血,在一次东北考察时患上面瘫。竺可桢在日记中写道“(庄长恭)左口角亦不能闭,因在外睡眠不足, 每日只能睡六小时, 而来往看学校、工厂亦极疲倦。自吉林过沈阳,坐三等车,无枕被。”

1954年以后, 他体弱多病, 长期不能到所里工作, 他感到起不到一个所长的作用, 对徒有虚名极为不安。于是写信给郭沫若院长, 要求解除他的所长职务, 只任研究员。郭院长回信“批评”了他这种的清高思想, 而把他称为我国化学界的一面旗帜。

来源: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有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