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上热搜,小学生:能不能让我们自己画插图

转自:第一教育 2022-05-27 20:14:02

昨天(5月26日),人教版数学教材的部分插图在网络上引发争议并迅速冲上热搜。

备受争议的插画“长这样”:

网友们纷纷“吐槽”,插画中的人物形象、神态乃至肢体动作都很奇怪,毫无美感。

更有网友指出,涉事教材插图恐怕不仅仅存在着“审美问题”……

据了解,引起争议的插图涵盖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到六年级,版式设计和插图均来自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26日中午,人民教育出版社发布说明,将重新绘制有关封面及插图。

学生喜爱的教材插图什么样?

来听听孩子们的心声

虽然上海的学生用的数学教材不是人教版,但这件事情依旧引发了学生们的关注。

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教材插图是什么样的?来看看《少年日报》的小记者们怎么说——

上海市静安区市西小学 一(3)班 赵玥涵:

关注新闻的我和妈妈一起看了几幅人教版数学课本上的插图。四年级数学课本封面上的三个小朋友虽然在笑,可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开心。这让我觉得数学应该很难吧!中间的女孩儿是不是生病了?她的眉毛都长到光秃秃的额头上了!

我想说不喜欢这些插画,他们就像奇怪的木偶娃娃。你看,“木偶”的眼神暗沉没有光彩。他们的胳膊好像能听到“咔擦咔擦”扭动的声音。对了,其中还有一个吐着舌头比“2”的人,我感觉有些害怕,妈妈说过遇到看起来奇怪的人一定要躲开。

赵玥涵介绍她喜欢的数学教材插图

赵玥涵最喜欢的语文教材插图是《荷叶圆圆》里的荷花池

上海市静安区闸北第三中心小学 二(2)班 程文阅:

我发现虽然我们用的数学书和英语书不是人教版,但是语文书却是人教版的。语文书里的每一幅插图既和文章内容相配,又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最重要的是我觉得插图很好看呀!

所以同样是人教版的教材,为什么语文书上的插图就很好看,数学书的插图却变成了这样,难道出版社老师可能对语文书更加重视?

其实,我很喜欢看课本上的插图,特别是活泼可爱的插图风格。插图可以让我们的课本内容变得更有趣,让我们更爱看书。

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 三(1)班 吴思远:

我认为人教版数学教材上的人物插图有待改进。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图片中的人物形象与我们过去在教材、图书中看到的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也与我们小朋友自身的形象有比较大的区别。

当然,每个人的审美可能会不一致,不同时代的审美特点也会不断变化,但我们仍然会有着共同的、恒定的审美。就像我们时至今日依然能够欣赏北宋时期《千里江山图》里的青绿色,欣赏着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里的文人山水。这些美能够超越时间,成为一代代中国人共同的记忆。

上海市浦东新区竹园小学四年级 韦志馨

我在和妈妈一起刷抖音时,了解到了这件事。当时自己的第一反应是“人物有亿点丑”,现在的我们都很爱美,教材上的配图其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家的审美。

同学们心里都会有这样的认知:只要出现在书上的画面都是对的、是可以模仿的。所以,今后教材上、童书上,千万不能出现那些负面行为的具体的画面。

我有个提议,今后教材上的一些配图绘画部分,是不是可以请学生自己来画,例如语文课本里的“语文园地”。同学们其实都很有这方面的创作欲望,平时对着课本临摹的可不在少数。

韦志馨参照语文课本临摹的嫦娥,很多学生都喜欢临摹教材上的配图

上海市长宁区天山第一小学 五(2)班  谭昕:

人教版小学数学书的插图事件上了热搜,我也有关注。我认为教材面对的是小学生,代表的是祖国的未来,教材插画不仅仅用于辅助教学,还会潜移默化影响他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需要审慎对待。

所以我希望相关负责人在为教材配插图的时候,能够结合小朋友的兴趣爱好,提供一些正能量的、活泼和优美的插图,这样既能够吸引小朋友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 预备(1)班 南润清:

我是上海市的一名六年级学生。从小,我们是看着沪教版教材上的小丁丁、小巧、小亚和小胖长大的。他们一个个活泼、聪明,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

自2019年开始使用的部编版语文书和道法书上的插画也是色彩鲜明,插图中的孩子们自信开朗、文明礼貌、眼里有光,每一幅都体现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比长长的课文,大部分人对图片、图画的印象更深刻,插图比文字更容易被记住。所以,当我们记忆知识的时候,会通过插图来记忆或者背诵课文。

希望人民教育出版社采纳大家的建议,改进教材上的画法画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递中国文化之美。

上海市黄浦区格致初级中学 预备(10)班 葛羽尘:

这两天,一篇吐槽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画风不美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我乍一看标题,仅仅以为是画风引起的讨论,毕竟画风不同,每个人对同种画风的看法可能都不一样。但当我仔细看了那几张插图后,却有些不淡定了。

可能对一些人而言,教材中更重要的是传达知识,插图只是配角,不必过于深究。但我认为对于学生而言,插图也是记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就拿我来说,我至今还能想起几张小学课本上一些有特色的插图。更有一些调皮的同学,喜欢将书上的插图略加修改,变成自己的一幅“作品”,这也是基于大家对插图的认可和喜爱。

教材插图也是一种审美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虽说每个人的审美观是不同的,但是对美的认识应该是共通的,如果大多数人都觉得丑,是不是就应该找找源头的问题了?

如何提升教材编写质量?

专家建议:建立开放的编写机制

涉事教材插图在网上引发争议后,目前教育部教材局已关注到此次事件,并已介入调查。

而就在几天前,5月23日,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央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等五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教材工作责任追究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针对大中小学教材编写、审核、出版、印制发行、选用使用等各环节存在的主要责任问题,明确追责情形和处理方式,实行全覆盖、全链条、规范化责任管理。

如何提升教材编写质量,避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接受第一教育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不时有网友指出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包括存在一些低级的常识性错误,而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建立开放的编写机制加以解决的。

例如,在教材编写时,编者听取使用教材的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意见,这些低级的错误就会被早发现;

再就是在教材采用时,要把选择权交给教师、家长,由教师、家长评估教材编写的质量,从而进行选择,这可督促编者、出版社重视教材的质量。

熊丙奇介绍,教材的封面和插图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内容。通常,教材的封面、插图是由专门人员结合内容进行设计,再由编者、出版社编辑共同选择,经过二审、三审,以及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因此,并不是某个设计人员就可决定插图风格,这是多个环节综合决定的结果。

但就是如此,这也只代表教材编写者的审美,而不能反映公众的审美。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设计多个不同风格的封面、插图,在一定范围内,听取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的意见,结合他们的意见进行选择。对教材的文字内容部分,也可采取同样的方式。

他表示,教材编写属于教育事务,因此在进行教材编写时,要强调专业作用、尊重专业性,并在专业引领下,建立开放机制,听取意见,这可促进提高教材编写质量。

部分内容来自《少年日报》小记者团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