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徐汇通 > 文章详情

专家支招|面对香甜诱惑,“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转自:徐汇通 2022-05-22 23:13:45

上一期,我们刊发了《初夏品鲜,勿忘水果有“核”》(点击查看),介绍了吃水果时切忌“囫囵吞‘核’”。有网友疑惑,水果的核要区别对待,那各色水果的皮可以食用吗?例如“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到底对不对?为此,记者继续采访到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农产品保鲜加工研究中心主任乔勇进,一起来听听他怎么分析。

一年一度春去夏来,各色水果将悉数如约登场。面对一个个五颜六色的新鲜果品,市民可能会“急”不择食,皮肉皆纳,虽然收获畅快淋漓之感,但这种吃肉(果)不吐皮的食用方式有待商榷。

众所周知,想吃美味的水果,首先从果皮开始下口,有些是品鲜心切,垂涎欲滴,急不可耐,下口为先;有些则是嫌麻烦,不如皮肉尽纳,便宜不留外;还有的有品皮嗜好,享受咀嚼的快乐。那么,果皮是否可吃?乔勇进认为,这不仅是一个常识问题,更是一个科学问题。

大自然充满着神奇。都是果品,有些是只能吃果,不能吃皮;有些是果和皮都能吃;还有些是果和皮都不能吃。

我们知道果品的果肉是我们品鲜的主要部分,其风味特色浓郁,而且还含有丰富的糖类、有机酸、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

但果皮中的营养成分也很多。果皮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此乃人体需要的第七大营养素。研究发现膳食纤维具有降低血糖血脂、延缓血胆固醇上升的作用,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预防肠癌的发生。

果皮中还含有花青素等活性物质,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能和身体内的维生素C、维生素E组成联合抗氧化体系,对预防心脑血管和美容保健有一定作用。

当然果皮属于果品的外围保护组织,直接接触外界环境,存在环境污染、病虫侵染、药物残留等风险因素。

果皮农药污染恐怕是大家最关心的,因为水果在生长过程中为了防治病虫害,需要施用一些农药,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农药安全与残留问题。现在国家提倡绿色农业,果农需要按照相关法规管理选择和施用农药,确保果品安全水平。

另外是果蜡问题,很多人吃苹果等水果一定要削皮是觉得水果表面有种油状的果蜡,担心这些蜡会对身体有害。其实果蜡是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允许来添加使用的,能对水果起到保鲜作用,防止水果在贮运中变质,能有效防控微生物和农药的侵入,这种果蜡其实不必担心。

当然果皮表面可能还存在一些病斑、机械或虫咬伤疤及灰尘等,这些要根据情况区别分析。机械或虫咬伤疤可能会造成果皮组织纤维化,口感粗糙,但不影响食用;病斑如果仅仅是表面有少许菌丝、没有引起果品腐烂变质,清洗后也是可以食用的,如果出现腐烂变质就不要吃了,对健康不利。

如果仅从营养的角度出发,在购买了合格、少污染的水果前提下,选择带皮吃水果肯定能摄取更多的生物活性物质及膳食纤维。但是,吃不吃水果的皮,主要是看果皮的味道、口感和个人喜好,还要综合考虑果品本身的营养、个人的饮食习惯、肠胃功能等综合因素。

一般情况下,营养丰富、口感可接受、安全无害是选择果皮食用的基本条件。如苹果、梨、桃、葡萄、山楂等均是适宜的果品。有的水果皮从中医学角度来说也有很好药用价值,在适当季节推荐食用,比如西瓜、柚子等。但需提醒的是,如果吃水果皮,一定要购买质量好且安全可靠的果品,这样可以减少有害物质,保证安全。同时食用前一定要把水果彻底地清洗干净,决不能“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可选择使用苏打水或者盐水浸泡水果,把果皮尽可能清洗干净之后再食用。

有一些水果皮食用口感差、味道苦涩,而且可能会含有某些有毒有害物质(如刺激肠胃的鞣酸等),建议去皮食用,切莫贪小失大。

乔勇进认为,即使果皮风味好、有营养,不一定适合所有人,需要考虑消费人群个人适宜性的问题。如胃肠功能虚弱的人不要吃果皮,胃肠道术后在恢复期的患者也不建议吃果皮,果皮中硬纤维对肠胃有刺激作用。

对于老年人而言,夏季可以把水果连皮煮成汤水。老年人牙口不好,胃肠功能下降,果皮咀嚼不充分,多食果皮会进一步增加胃肠负担,不建议直接食用,可用料理机打碎后食用,也可充分洗净后,切成块,煮成汤水,凉至常温再连汤带水一起吃下。

随着夏季到来,大量新鲜水果陆续上市,将开启一年一度的解“馋”品鲜盛宴,希望大家快乐享受。同时,也提醒大家:品鲜莫太急,皮肉要分离;品肉可尽兴,吃皮看前提。

作者:刘辉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宁平英

校对:杨宜修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