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观澜亭|济青城市定位更清晰:国家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转自:大众新闻 2022-04-11 20:04:31

□周学泽

4月9日,中国共产党济南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大会报告提出,牢牢把握新时代特大城市发展和治理规律,当好“三个走在前”排头兵,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争一流,加速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新局面。

4月8日,中国共产党青岛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开幕,大会报告提出,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奋力谱写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宏伟篇章。

济南提出加速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青岛提出奋力谱写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宏伟篇章。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两座城市的定位更加清晰。

济南和青岛是山东区域的“双子星座”。2020年1月,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出台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鲁南经济圈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导意见,引导各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培育发展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

当年6月,“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再次确认。在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省发改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贯彻落实的实施方案》提出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格局。“一群”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两心”即支持济南、青岛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三圈”即推进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区域一体化发展。

2021年2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推动省会、胶东、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十四五”开局之年,济南“强省会建设”敲定5年奋斗目标:到2025年,高质量发展核心指标走在全省首位、全国前列,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和黄河流域的核心引擎功能显著增强,在省会经济圈的辐射度、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中心度、黄河流域的影响度、国家区域发展大局的参与度显著提升。当年青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影响力,引领胶东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更好发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济南和青岛的党代会,对两座城市的定位再次明确。济南提出具体目标:加快建设动能充沛、实力跃升的现代化强省会;加快建设创新涌动、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强省会;加快建设功能完备、品质一流的现代化强省会;加快建设人民幸福、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强省会;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强省会;加快建设治理高效、平安和谐的现代化强省会。

青岛提出,今后五年,紧紧锚定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总目标,在增强综合发展实力、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建设人民城市上实现新突破,更加注重强化大城市功能,突出引领型、创新型、枢纽型、共享型“四个发展导向”,集中发力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和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

济南和青岛科学定位和布局发展方向,对山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济南加速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符合两座城市的位置和城市功能。

国家中心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在国家经济结构和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城镇体系规划设置的最高层级,最早在2005年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依据《城市规划法》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提出。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的规划和定位;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发函支持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济南加速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国家战略的积极行动和主动作为。“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方面,济南迎来三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济南在承担重大国家战略中承担着特殊的使命,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国家要求“郑州、西安、济南等中心城市和中原等城市群加快建设”,这为济南进一步找准战略定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了重要遵循和重大契机。2018年1月,国务院批复山东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支持济南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2019年8月,国务院批复设立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中济南片区共37.99平方公里,济南站在了对外开放的前沿。

在“地利”方面,大城市必须有自己的辐射范围,济南恰好具有崛起为大型城市的地理位置。济南西南距离郑州全程约450公里,西北距离石家庄全程约320公里;正北距离北京全程约410公里,距离天津全程约330公里,向东距离青岛全程约350公里,向南距离徐州全程约330公里。这个位置的“地利”,决定了济南具有做大做强的优势。作为连接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群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济南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东承环渤海经济圈,西通中原经济区,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转移的承接地。同时,济南是黄河流域唯一沿海省份的省会城市,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具有较强的引领带动作用,具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良好区位。因此,济南在对外影响、对外辐射方面,具有中心城市的特质。

“人和”就是政通人和。近年来,全市干部群众上下一心、快干实干,形成了干事创业、只争朝夕的环境。省会资源要素集聚、产业基础坚实、发展势头强劲,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强,这些都是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势所在。

青岛实现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目标,是一次更高更远的城市定位。

大型国际会议和活动,是一个城市“国际化”的标志,2018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体现出“世界水准、中国气派、山东风格、青岛特色”,展示了“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和文明自信、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中国风采,达到“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目的。会后的服务保障工作总结大会上,有一句总结语:青岛由此成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2018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启航后,青岛的国际性会议和活动明显增多。从去年6月到现在,青岛举办的国际性会议和活动包括: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青岛香山旅游峰会、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首届大会、首届亚洲农业与食品产业博览会、第29届青岛国际啤酒节、2019青岛国际影视博览会等。这些大型国际会议和活动的高频次举办,表明青岛已经走在“国际化”的道路上。

大型国际会议和活动是一个城市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但背后要看一个城市的实力和潜力。青岛具备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优势和条件。青岛作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山东区域经济龙头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据重要位置。在我国北方,青岛经济总量仅次于北京、天津之后,是名副其实的“第三城”。

当前,青岛在发展上有三重政策大红利,展现出广阔的前景:2018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加快提升济南、青岛、烟台核心地位,形成三核引领、区域融合互动的新旧动能转换总体格局,其中青岛以西海岸新区、蓝谷核心区、高新区、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为引领。

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会议指出,在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旨在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拓展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化交流等领域合作,更好发挥青岛在“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和海上合作中的作用,加强我国同上合组织国家互联互通,着力推动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

2019年8月,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山东自贸试验区实施范围为119.98平方公里,涵盖济南、青岛、烟台三个片区。其中青岛片区实施范围52平方公里,在山东3个自贸区里,青岛自贸区的面积最大,全部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范围内,占山东自贸试验区总面积的43.3%,包含青岛前湾保税港区、西海岸综合保税区等国家级园区。

因此,青岛现在是山东新旧动能转化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和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三区”叠加。

青岛的“国际化”,离不开其在东北亚的位置和港口型城市的特点。青岛位置具有内外相结合的优点。青岛是沿黄河流域最大的出海口,作为进入中国中西部内陆的海上通道,具有内外双向辐射的功能。青岛向东北接日韩和中国东三省,向西接胶济铁路线深入中国内陆腹地,是中国内陆和东北亚重要的集海、陆、空、铁、仓、配为一体的国际物流枢纽。青岛的航空区位优势明显,以青岛为核心2小时航程可以到达东北亚和中国内陆大部分机场,覆盖约10亿人口。

作为港口型城市,青岛已经具备了竞争“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实力。在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的竞争中,山东港口青岛港与釜山港始终是一对耀眼夺目的“双子星”,双方你争我赶、各有优势。2020年山东港口青岛港货物吞吐量6.05亿吨,同比增长4.7%,超越新加坡港,跃居全球第五;集装箱吞吐量2201万标箱,同比增长4.7%,第一次超越釜山港,位居全球第六、东北亚第一。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超越新加坡港和釜山港,意味着山东港口青岛港的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地位更加凸显。

济南加速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山东两大城市发展方向上的科学定位,有助于山东区域板块的整体崛起。分工不分家,二者的协同发展越来越重要。正因为如此,今年1月,《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公布,明确提出了济南和青岛“相向发展”的建议。规划指出:“支持济南、青岛中心城市相向发展、深化合作、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协同推进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物流枢纽联盟建设。”济南和青岛因为位置、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在产业发展和功能定位有所区别,而两座城市的互动同样是重要的,相向融合是大势所趋。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崛起,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龙头,都有赖于青岛和济南融合发展、同频共振。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 报道)

责任编辑: 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