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有媒体报道了市民身穿汉服在广富林文化遗址拍照,结果被要求支付“商业拍摄费”200元/人一事,公共服务场所收取“商业拍摄费”是否合理的话题一时之间备受关注。为什么要收费?付费后享受到了哪些服务?“收费等同于管理”的模式是否会改变?……针对种种疑问,记者日前来到广富林文化遗址走访调查,上海大学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广富林文旅分公司副经理陈哲就上述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
控制商拍数量,提供相应服务
“作为免费对外开放的公共服务场所,为何要对商业拍摄进行额外收费?”对此,陈哲表示,自去年6月1日起,广富林文化遗址实行公共区域免费对外开放,这一让利于民的举措吸引了越来越多摄影爱好者前来。半年多时间里,园区基于整体运营的考虑,从2022年1月起,对商业拍摄进行收费,在园区入口处的《入园拍摄须知》公示牌上,明确告知个人古风、写真拍摄收费标准是200元/人,婚纱类拍摄是500元/组。这样的定价一来是为了控制商业拍摄的数量,统筹安排好商业拍摄的时间和地点;二来是为了保护园区内的古建筑、绿化、雕塑等设施设备;第三,从管理角度来说,如果商业拍摄在某个景点长时间逗留,对其他游客的观光和取景也带来了不便。对于一些不能拍摄的点位,园区也明确规定“未经允许,禁止商业拍摄”。
此外,陈哲也表示,基于这样的定价,如果游客支付了商业拍摄费用,园区将提供相应的服务来保障整个拍摄过程。“我们会提供安保力量来维持现场秩序。在拍摄过程中,如果商拍团队不愿意被其他游客围观,我们也会安排人手上前沟通处理,同时做好保洁、保绿的服务保障工作。”
改进界定方式,避免产生矛盾
对于定价标准中提到的“商业拍摄”行为,在此前的报道中,有不少市民提出疑问:园区以什么标准来界定“商业拍摄”和“普通游客拍摄”两种行为的呢?“在收取拍摄费用的两个多月里,我们也在不断改进管理方式。之前由安保人员询问拍摄细节,然后界定是否属于商业拍摄,但这种模式引发了不少矛盾。后来,我们改为由市场科专职人员去沟通和界定,由此大大减少了与游客之间的矛盾。”陈哲说。
据陈哲介绍,在具体执行界定标准上,市场科专职人员会先考量拍摄人员的服装以及专业器械,比如拍摄设备、反光板、移动更衣室、专业服装道具等,还可以根据拍摄团队规模来界定,比如一些由十多个人组成的团队,很明显属于商业拍摄。此外,还有些影楼的工作人员会直接穿着带有相关标志的服装,这几个方面都会作为界定标准。
收费用于运营,暂不考虑取消
“商拍的定价是我们的自主定价,实际上,收取商拍费用的也并不只有我们,而且初衷并不是为了收益。”谈及200元/人的商拍定价是否经过了有关部门的审批,陈哲告诉记者。对于收取商拍费用,公司市场科设有相应台账,包括时间、人数、总费用等,1月至今,共计3700元。前两个月由于天气原因,商业拍摄比较少,不过,预计商拍费占整个园区的收费比例并不高。
陈哲告诉记者,收费并不是最终目的,主要是为了做好相应管理服务工作,后续也并不考虑取消费用。“如果定价非常高,那是有必要去考虑这样的定价合不合理,但是200元/人的价格主要是用于分摊一些因为商拍而给园区增加的运营成本,具体收费细则我们也作了详细解释。需要强调的是,广富林文化遗址非常欢迎广大个人摄影爱好者来园拍摄。”
部分游客认为收费合理
3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广富林文化遗址进行随机采访,只见现场不少游客拿着手机、相机在美景处驻足停留,拍下心仪的照片。记者询问多名手持专业相机的游客的拍摄用途时,大部分都表示只是出于个人爱好。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园区收取商拍费用时,业余摄影师方先生表示,如果是普通游客拍摄,不应该收费,但如果是出于商业目的,只要费用合理即可。园区内目前设定的200至500元的收费标准,在方先生看来也较为合理。
随后,记者寻找到一个4人组成的商拍团队,在模特儿朱先生看来,适当收费也可以保证他们的拍摄体验,“很多时候我们的专业设备会引来其他人围观,这种时候,我们也希望有工作人员帮我们维持一下秩序,如果觉得价格不合理,我们也会选择去其他地方拍摄”。
■记者 张立 文摄
■文字编辑 杨舒涵 陆佳
■栏目责编 树征宇 ■栏目主编 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