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长宁 > 文章详情

【宁品读】遥想徐光启

转自:上海长宁 2021-10-05 19:29:20

在上海城南有一条光启路,那里有徐光启故居太卿坊“九间楼”;西北部有一座光启公园,那里有徐光启的墓冢。

徐光启出身农家,幼学孔孟,20岁中秀才。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他在南京由传教士罗如望领洗奉教。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徐光启趁父亲故世,回沪奔丧守制之际,特邀传教士郭居静到上海开教,他也由此成为西方天主教传入上海的开教元勋。

徐光启与传教士的广泛结识,虚怀纳言,开启了晚明时期“西学东渐”的源头,打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他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交往尤其值得称颂。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年近不惑的徐光启赴北京应试,途经南京,看到一幅《山海舆地图》,由是结识利玛窦,并交往日深,过从甚密,从此使他的一生增添了异彩。徐光启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他恭恭敬敬地向利玛窦请教,翻译了《几何原本》六卷,除此之外,他还学了西洋的测量、水法、天文诸学,以之用于屯田、盐务诸事。那些守旧的官僚说这些东西没有多少用处,他说这是根本的学问,“不用之用,众用之基”;“下学工夫,有理有事;此书(《几何原本》)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事实上,在向传教士请益的过程中,徐光启在脑中已萌生了近代科学的思维,急切地直叩近代科学的大门。

惜乎他生不逢辰,朝中对徐光启传播的《几何原本》等科学理论“无不望之而反走”。英国的弗朗西斯·培根长徐光启一岁。两人都注重实际和实验。培根思想在开明的英国蔚然成风,而徐光启的思想如昙花一现,从此光沉响绝。

徐光启一生勤勉好学,在他72年的灿烂旅程中,为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其中《农政全书》和《崇祯历书》为其扛鼎之作。《农政全书》是中国农政史上最完备的古代农学百科全书。《崇祯历书》则奠定了中国近300年天文历法的基础,极大地发展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具有划时代意义。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处于近代中西文化的第一次高潮中,面对汹涌而来的西方文化洪流,能敏锐地认识到科学在发展国力中的重要作用,力主将科学知识首先介绍给国人,并身体力行达数十年,在中国科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也许是徐光启在科学上的成就太大,所以,他的为官清廉鲜为人知。1604年,徐光启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检讨,经历了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几代皇帝。尽管晚明吏治腐败,但他“出淤泥而不染”。崇祯五年(1632年),年届七旬的徐光启晋升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兼纂修《熹宗实录》总裁,顿时门庭若市,行贿者众。他吩咐儿辈“一概谢却”。

他儿子徐骥说,父亲“生平取予不苟,往往类此”。入朝几十年,自奉甚俭,晚年老病还乡,《明史》说他“盖棺之日,囊无余资”;《罪惟录》说他“官邸萧然,敞衣数袭外,止著述手草尘束而已”。这样一位淡泊名利、终生以富国强兵为己任的清官将彪炳史册,永被世人敬仰。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作者:沈 栖

编辑:魏福春、张 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