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民宿很火,在平台网站、社交媒体上,一幅幅绝美“大片”、一篇篇“种草”攻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亲睐。民宿以其区别于传统标准化酒店的独特体验,成为旅居个性化的重要选择。
民宿很美
上海民宿起步不算最早,但段位不低、规模不小。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住宿发展报告2020》,2019年民宿房源量、间夜量、订单量,上海均排名全国前五。
在上海,民宿既有衡复风貌区的梧桐树下小洋房,也有繁华闹市的里弄小巷石库门;既有因迪士尼而兴、一屋一品的浦东乡村老宅,还有因花博会而盛、蔬果飘香的崇明生态院落;既有听海而居的金山渔村,还有伴着黄浦江汽笛声入眠的游艇“民墅”……深入了解上海民宿,不得不令人感慨,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说民宿重新定义了旅行的方式,也毫不为过。
上海民宿之美,在于更多元的旅居选择。民宿的卖点往往是传统酒店业的市场空白或短板,比如与父母同游、三五好友家庭游等等。有的适合学生“平价”游;有的适合“不差钱”的公司团建、聚会轰趴;有的设施深得“小神兽”欢心,是亲子游的上佳之选;还有的对“爱宠人士”来说,能够实现与宠物同游的夙愿。这些民宿,更灵活,也更包容。
上海民宿之美,也在于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做民宿,更多的是在做文化。一方面,好的民宿,就像艺术品,用360°无死角的动人细节,呈现别具一格的生活美学,而能在上海留下自己的作品是很多设计师毕生的追求。另一方面,民宿不仅仅是“宿”,还有交流互动。有的民宿提供采摘、陶艺、烘焙、垂钓等一整套休闲娱乐方案,有的房东能让你的上海之行变成“宝藏”之旅。对消费者来说,在有故事的地方,遇见有趣的灵魂,也是选择民宿的重要原因。
上海民宿之美,还在于更大胆的生活想象。旅行,也是在寻找自己向往的生活的过程。从日复一日的劳作中解脱出来,像住进了亲友家,像当地人一样生活,又用不同于当地人的新鲜劲儿,去感受地道老上海的风情、国际化大都市的快节奏,抑或是田园生活的岁月静好。再加上超大庭院、独栋别墅、避世秘境、全景落地窗、巨幕投影……这每一个关键词都能引发一连串美好想象,这样的旅居,有谁不爱?
上海民宿,一头连着人间烟火,一头连着悠然之乐,对不少旅行者来说,是“大爱”、“首选”,对不少从业者来说,也是“蜜糖”——
比如,老宅新生。上海土地资源稀缺,而民宿的开发通常无需大拆大建,而是用最新潮的理念、最大胆的设计、最雅致的装饰,打造出或现代或复古的极具氛围感的空间,实现“土味”老宅的华丽变身,从而盘活旧资源,创造新价值。
又如,带动效应。民宿对所在地的影响显而易见。特别是在上海乡村地区,民宿产业反哺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不俗的“造血”之路——不但带动村里人就业,也影响了更多村民做民宿,促进了交通、周边环境、配套设施改造,村庄面貌也得到改善。拿迪士尼周边的宿於民宿项目来说,几年来,为村民带来房租收入累计1120余万,年均就业收入350万,农产品销售和采摘体验收入近400万,村民人均收入更是增长了1.2万,把连民村这个经济薄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宿游村。
正因如此,近几年来,上海民宿建设成果颇丰,成为消费者、“原住民”、创业者、时尚界、在线新经济平台等方方面面的“宠儿”。
发展之思
但随着民宿的发展,从国内行业整体看,并非所有民宿都那么“可爱”,民宿也可能变成“民诉”。比如,对客人来说,选择民宿的理由有千万条,不选择民宿的理由只有一条——对不规范的担忧。有的民宿价格诱人,但管理漏洞不少;有的只适合“远观”,实际质感、质量并不像透过照片给人的遐想那样美好,甚至与“卖家秀”图文不符。又如,对邻居来说,与网红民宿为邻,有时也挺糟心。有的民宿经营者擅自改变房屋结构;有的民宿不核实入住人员信息,一人订多人住、张三订李四住;有的小区里的民宿夜夜聚会、大声喧哗……从长远看,如果治理跟不上,就会制约整个行业的发展。
从政府角度,对这个走在法律前面的新业态,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任其野蛮生长,如何规范,并非易事。
首先是界定难。民宿概念十分宽泛,有家庭旅馆、农家乐、客栈、日租房、短租房、网约房、共享住宿……甚至可以说,除了有特许经营权的酒店旅馆、除了签定房屋长期租赁合同的,在提供住宿服务的,都是民宿。
其次是主体多。民宿的开办者、运营者从个体到企业差异很大。有的是自家老宅,有客人时接待客人,无客人时自己也住在里面;有的是创业者租住他人闲置房屋,翻新改造;还有的是酒店集团涉足民宿业的新尝试;更多的是互联网平台,如携程、美团、途家、爱彼迎、小猪、小红书、蚂蚁短租等等,都在加速抢占民宿细分市场。
还有是变量多。因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推动,民宿在市场之手下不断孕育出新物种新形态。比如,因电视剧《安家》而备受关注的老洋房“龚家花园”,现实生活中是网红民宿品牌“昔舍”打造的复古美学体验馆,集住宿、聚会、零售于一体。当万物皆可“民宿+”时,一些拿着“酒店管理”“农业休闲观光”“文化传播”等许可、实则提供住宿服务的,就难免游走在灰色地带。
凡此种种,都是对规则制定和执行的考验。
上海方案
大城善治,守护民众对美好的向往,是上海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式,推动民宿高质量发展,也是打响上海四大品牌、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
自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首次提出“城乡居民可以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民宿等旅游经营”,被业界誉为“民宿的春天来了”;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出台《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鼓励共享住宿等领域产品智能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又为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国内民宿业添了一把火。以这些发展思路为前提,这几年上海进行了诸多探索,从一系列动作中,我们可以窥见上海版方案的价值取向。
立足“煞根”,而非不痛不痒。早在2018年9月,上海就出台《关于促进本市乡村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并推出星级乡村民宿,受到业界好评。不过数量更庞大的“城市民宿”仍不在规范之列。今年市文旅局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的《关于规范本市房屋短租管理的若干规定(暂定名)》就直指这一痛点,前不久已经完成了公开征求意见。这一新规就是以民宿的本质是“短租房”为逻辑起点,从维护市场秩序、消除治安、安全隐患和扰民问题的角度进行规范管理。同时,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电子商务法》《上海市房屋租赁条例》等现行法律法规,形成监管闭环。特别是今年5月市政府修改《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若干规定》,规定“‘民宿’、‘网约房’经营者未落实实名登记的,罚五百到五千,拒不改正的,依照反恐法罚十万到五十万”,为民宿入住登记管理赋予法律支撑。
立足系统,而非零敲碎打。民宿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做得更好,靠的是系统思维。以浦东的“系统施治”实践为例,全国民宿整体入住率30%,而迪士尼周边民宿入住率最多能达90%。有了好牌,还得打得漂亮,因此浦东一开始就立足定位高、标准高、门槛高,2016年出台《浦东新区关于促进特色民宿业发展的意见(试行)》后,2018年成立特色民宿领导小组,2020年出台《浦东新区促进乡村民宿健康发展的实施办法》,把辖区24个镇600多家乡村民宿都纳入监管,开展百日行动规范整治,对符合要求的颁发民宿类综合许可证,对不合规的严肃整改或取缔关停。特别是为有意向开展民宿经营的申请人,简化了手续,只要在“一网通办”总门户的浦东新区“市场准入一业一证申办”中选择“我要开乡村民宿”,就可以办理审批事项。从准入到监管、从组织到法治保障,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再看崇明,崇明的思路是组团“出道”—— 把“崇明民宿”作为整体品牌统一对外,成立崇明民宿协会,办乡村民宿培训班,还出现了专门的民宿运营方,协调客源和房源。现在的崇明,不仅涌现出一批口碑不俗的精品民宿,更借花博会东风,集中创建上百家星级民宿,初步形成了建设镇虹桥村、竖新镇前卫村、竖新镇仙桥村等多个民宿集聚区。
立足重塑,而非小修小补。互联网时代,一切行业都值得重做一遍。民宿也是上海推进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环。以徐汇的“以房管人”实践为例,徐汇衡复风貌区的城市民宿很受市场追捧,涉及到的几个街道在区“一网统管”平台上,通过不同的小程序分别对接房屋产权人、民宿经营者、互联网平台企业和客人。比如,房源备案信息上传后,包括城管、民警、社工等在内的“服务小分队”就会上门实地核查。又如,客人入住时,用手机扫一扫门外的二维码,就会跳转到区“一网统管”的“汇治理”小程序,在线身份核验成功后,才会收到开门密码。通过这些环节,将各方都纳入实时在线管理,变回应式治理为敏捷治理,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让子弹飞,但不是让子弹乱飞。上海的民宿发展探索,既为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留足空间,让民宿从业者堂堂正正做生意,又把好安全和质量底线,让民众安安心心消费。相信在一系列探索护航下,上海民宿会精品更多、爆款更火,成为更多人爱上海的理由+1!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