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的崇明新城公园,薄雾还未散尽,公园绿化养护团队的身影已出现在环湖步道上,像往常一样开始每日的巡查工作。
作为公园的“大管家”,养护团队十五年如一日的坚守,让这座17万平方米的“城市客厅”始终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脚踩泥土的“植物达人”
公园7万平方米的湖面岸线、6万平方米绿地里的几十种新优花境植物,大家都能说出门道。漫步崇明新城公园,园长陈虹作为养护团队的成员之一,对园内千余种植物的习性、特点如数家珍。不过,初到公园时,其实整个团队对不少植物并不精通。

这座占地17万平方米的城市公园,绿化覆盖率超过90%,汇聚了乔灌木、水生植物、地被植物等千余个品种。起初,为了攻克植物知识难关,大家开启了“沉浸式”学习模式,把公园当成“露天课堂”,每周空余时间,成员们会穿梭在公园各个角落,拍照打卡不熟悉的植物。下班后,大家会上网浏览或者翻阅专业书籍学习植物知识,并在本子上记录植物叶片、花朵形态等关键特征。有时候,团队老师傅也会给大家很多建议,比如夏季耐旱植物的养护要点,秋天落叶植物的修剪技巧等。
公园养护人员不仅需要“认得出”,更要“管得好”。为了掌握植物生长规律,大家养成了“看天、看土、看叶”的习惯:清晨查看叶片是否有露水、是否卷曲,判断植物长势;雨后检查土壤湿度,调整灌溉频次;换季时记录不同植物的萌芽、开花、落叶时间,总结养护经验;台风来临前,养护队也会逐一检查湖边闸桥的稳固性,给高大树木做支撑加固。多年的深耕细作,让每位养护团成员都能精准识别大部分植物,并能根据季节变化预判植物长势。

精雕细琢的“园艺师”
日常管理中,公园绿化养护团队在基础设施、绿化景观、日常管理和便民设施等多方面都付出了大量心血。
绿化景观作为公园的核心要素,如何提升绿化品质,为市民创造更优质的绿色空间,整个团队做了精心规划。开园初期,园内绿植以基础绿化为主,存在色彩单一、季相变化不明显等问题。为此,养护团队花费大量时间,逐步对公园绿化不适应品种进行换植,注重植物形态、色彩、质感的搭配,同时对园内配置不佳的植物进行调换。
养护团队在公园内精心布置了总面积约300平方米的花坛,选用四季海棠、矮牵牛、一串红等花卉植物,采用“骨架+填充”的立体层次设计,鲜艳色彩和大色块布局为观赏者带来独特的视觉体验。

为了让花境维持3-5年的高品质景观,养护团队积极探索养护模式,在种植土中精准添加介质土与有机肥,来提升土壤肥力,并为植物根系营造透气环境。长期的养护经验,让大家不但会用眼睛判断,有时也能凭借触觉、嗅觉知晓土壤的“情绪”。
为了让园内的花境更具艺术气息,养护团队在植物的季相变化、叶形以及复合群落结构等都下足功夫。养护团队和设计人员一起,重新构建了花境的骨架,主要选用雪松、桂花等乔木作为背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轮廓,中层主要搭配叶色各异的红枫、海棠等花灌木作为视觉核心,形成丰富的群落结构。除此之外,大家会结合植物的树形、叶形和质感来创作丰富的视觉层次,比如红枫的飘逸与金叶卵叶女贞的紧凑形成了有趣的对照。

温暖人心的“守护者”
为使公园的服务更贴民心,除了检查公园环境,养护团队和管理人员也会与游玩的市民拉家常、听建议,了解群众需求。
早上七点,市民老沈来到公园健身区域,开始每日的锻炼活动。作为这里的“常客”,老沈对近年新增的乒乓球桌十分满意。之前,不少市民反映,健身器材种类单一,希望能增加更多新品类,收到群众诉求后,公园立即向上级部门申请,得到上级部门大力支持,在适合的区域新增了两张乒乓球桌。

另一边,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儿童乐园玩得不亦乐乎,游乐园内设立了挂衣区,厕所也新增了第三卫生间。除了人性化的设计,儿童乐园去年升级的游乐设施也受到不少市民青睐。之前,很多家长表示滑滑梯、绳索攀爬网等传统设施缺少互动性,希望可以增加更多体验项目,为此,新增了拼图游戏、小鱼找家、亲子秋千等一系列组合游戏板。同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计了平衡木、梅花桩、台式手鼓等设施,给他们提供爬、摇、动等多种体验。

如今的崇明新城公园,既是以水为魂、以林为体的“天然氧吧”,也是集休闲、文化、生态于一体的公共空间。未来,公园还将持续优化服务举措,让每一位走进这里的市民都能感受到归属感与幸福感。

素材来源:@上海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