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夜晚:凌晨1点突然惊醒,四周寂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尝试闭眼放松,大脑却开始不受控制地回放白天的工作、家庭琐事甚至是遥远的童年记忆。好不容易再次入睡,2小时后又醒来,这次再难重新入睡,最终放弃并起床,昏昏沉沉地度过这一天。
这种“频繁半夜醒来,醒后再难入睡”的情况,并非简单的“睡不好”,而是医学上所称的——睡眠维持障碍。
什么是“睡眠维持障碍”?

很多人将“半夜醒”统归为失眠,实则二者有区别。“睡眠维持障碍”的核心是“睡眠中断”,即睡眠过程中频繁醒来(整夜觉醒次数≥2次)。若每次醒来后清醒时间超过30分钟,每周至少出现3次,持续1个月以上,就需警惕病理性问题。
睡眠维持障碍是失眠障碍的常见表现之一,也常在其他睡眠障碍中出现。例如,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中,约42%存在睡眠维持困难;甚至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少见首发症状(如某些特殊类型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癫痫等)。因此,这一表现常被忽视或误判。
为何会中途醒来?
健康人的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non-REM)睡眠(大致分为浅睡眠、深睡眠)和快速眼动(REM)睡眠两类。它们会在整夜中交替出现,形成完整的睡眠周期。
成年人大约50%的睡眠时间在浅睡眠,20–30%在深睡眠,另有20–30%左右在REM睡眠。在这一过程中,任何外界或内在的因素干扰,即可导致中途醒来。若是大脑前额叶提前激活,可能造成再次入睡困难,从而引发睡眠维持障碍。
导致睡眠维持障碍的三大因素

1. 生理与疾病因素
睡眠维持困难与褪黑素、皮质醇的节律密切相关。褪黑素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少夜间觉醒,延长睡眠时间。若其分泌不足或节律紊乱,可能导致睡眠浅、易醒。夜间皮质醇水平异常升高会抑制褪黑素分泌,使身体处于警觉状态,导致浅睡眠增多、深度睡眠减少,增加夜间觉醒次数。长期压力、焦虑等情绪问题易引发皮质醇节律紊乱,进而影响睡眠质量。
50岁以上人群因褪黑素分泌减少、睡眠结构改变,浅睡眠比例增加,半夜醒的概率是年轻人的3倍。
此外,一些慢性疾病也与睡眠维持相关:高血压患者易在凌晨2–4点因血压波动醒来;胃食管反流患者会因夜间胃酸反流刺激食道而惊醒;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则会因呼吸暂停缺氧中断睡眠,自己却未必察觉。
2. 心理与行为因素
白天忙碌时忽略的压力,会在夜间睡眠时显现,表现为“早醒”或“半夜醒后思维活跃”。长期压力导致皮质醇持续升高,抑制褪黑素分泌,睡眠维持会受到影响,形成“压力-失眠”恶性循环。
不良的睡前习惯也会直接影响睡眠维持:睡前1小时使用手机、电脑,屏幕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睡前喝浓茶、咖啡,咖啡因会持续影响睡眠,导致睡眠变浅、易醒;白天补觉时间过长、熬夜等会打乱生物钟,使夜间睡眠周期不稳定。
3. 环境因素
睡眠环境不佳或床品不适都会刺激感官,导致睡眠中断。
如何应对“半夜醒”?
若长期受“半夜醒”困扰,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调整:
1. 调整生活习惯
固定睡眠节律(每天尽量同一时间上床和起床);优化睡前流程(避免刺激性活动);白天适当运动(但避免睡前3小时内剧烈运动);控制白天补觉时间(不超过30分钟)。
2. 改善睡眠环境
打造“睡眠友好型”卧室:安静、黑暗、凉爽;选择适宜的床垫、枕头和被褥,提升舒适度。
3. 调节心理状态
每天睡前10分钟,可通过“写情绪日记”梳理当天的压力,告诉自己“明天再处理”,避免压力堆积到夜间;若焦虑情绪严重,可寻求家人、朋友的支持,或通过心理咨询缓解。
(特别提醒:不要因“半夜醒”过度焦虑。偶尔1–2次的睡眠中断是正常的。过度关注反而会加重心理负担,导致“越担心越醒”的恶性循环。可尝试闭眼进行深呼吸练习:吸气4秒、屏息4秒、呼气6秒,重复数次;或在脑海中想象平静的场景(如海边、森林),帮助大脑放松)
何时需要就医?
若经过生活习惯调整后,“半夜醒”仍频繁出现,明显影响白天的工作效率、情绪或生活质量,建议及时到睡眠障碍门诊或神经内科就诊。
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完善多导睡眠监测(PSG)或脑电图检查,排查是否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癫痫或其他潜在神经系统疾病;在评估后给予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或短期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医嘱)。
作者:张倩倩 审核:丁晶
点击“阅读原文” 失眠的原因找到了!竟然是因为“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