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市民政局、市房管局印发《上海市推进“物业+养老”服务试点方案》,长宁区入选试点。物业服务企业是“物业+养老”服务试点的关键性实施主体。前期,区民政局会同区房管局通过走访调研,确定了长宁区首批纳入“物业+养老”服务试点的小区名单。上海新长宁集团新华物业有限公司、上海海顿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16家物业服务企业在田渡小区、申亚瑞庭等18个小区开展“物业+养老”服务试点。
找准切入点,发现老人的真正需求
“刚开始推进‘物业+养老’工作的时候,确实觉得很迷茫。”虹桥街道古北新苑物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在物业服务的工作中,经常遇到过老年人拿着手机,咨询手机怎么用;拿着现金来到物业,希望代为支付水电费;子女来到物业,表示由于要外出,老人在家不放心,希望物业能每天上门看一下老人是否安好……“但是如何在原有传统物业服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老年人推出适合他们需要的服务,也一直没有完整、规范的方案。”工作人员表示。
如何打破这一困境?为了精准把握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狮城怡安物业安排客服管家,准确排摸出小区老人的数量、家庭情况,同时通过和老人们及其子女的攀谈,了解老人的需求。古北物业则在虹桥街道15个住宅项目开展专项调研,共回收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有效问卷341份。数据显示,家政服务、代配药和上门送餐位列长者最迫切需求前三;超过80%的业主对通过物业获取养老信息及相关服务支付方式表示高度信任。
在程家桥街道虹桥机场新村小区,东航物业针对老人“就餐难”问题,积极参与“顶美小厨”建设运营,前期借“社区云”征集128份意见,开展试吃优化菜单;运营中专人驻场收反馈调菜品,“社区云”日更菜单。
“通过这些工作,我们收集到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服务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古北新苑物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
个性化服务,制定老人的专属“菜单”
基于调研结果,古北物业初步构建“公益与市场服务协同并进”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涵盖维修服务、生活服务、照护服务、关爱服务、便民服务等五大类、90余个服务项目,全面覆盖长者日常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和精神关怀等多维度需求。
在小区里的“物业+养老”服务站,长者们可享受政策咨询、健康关爱、日常维修、应急帮助等服务,并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五金广场实施代收快递、便民菜摊、轮椅借用等创新服务;古北国际广场针对高龄独居老人推出上门收垃圾、代配药及中医义诊,并组建管家团队关爱80岁以上长者。

今年敬老月期间,华阳物业发布《华阳路街道长江小区“物业+养老”服务清单》,量身定制出覆盖全面、梯度合理的全场景养老服务项目清单。清单内容细致多元,既涵盖“20元一餐的上门送餐”“10元一次的衣物清洗”等日常照护服务,也包括“7500元起/月的24小时住家照护”等专业支持项目,全面覆盖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精神慰藉等核心养老需求。
“以前找养老服务要跑好几个地方,现在找物业一个窗口就行。”物业服务升级,让居民切身感受到生活便利。
全方位支持,护航老人的服务体验
今年,为贯彻落实《上海市推进“物业+养老”服务试点方案》文件精神,充分发挥物业服务企业贴近居民、快速响应的优势,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力,区民政局会同区房管局,结合长宁区实际,研究制定了《长宁区推进“物业+养老”服务试点方案》,将在现有社区养老模式基础上,搭建一批试点服务站,作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阵地;打造物业服务团队中的养老政策“宣传员”“信息员”和“服务员”队伍,分别承担政策传播、信息梳理和服务提供等任务;形成“物业+养老”服务项目清单、服务设施清单、政策支持清单、资源对接清单、责任分工清单“五张清单”,通过清单化管理,明晰服务内容、整合资源、压实责任。
而为了全方位提升“物业+养老”的质量,此次试点不仅包含数十项服务项目,还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健康运动、老年金融和社区服务等方面的专业养老机构资源,结合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社区长者食堂、助餐点、家门口养老服务站等设施建设。

与此同时,“物业+养老”的队伍建设也在持续完善。在长宁区服务王子公寓、嘉利豪园、西郊家园、天山河畔等住宅社区的永升物业,已初步建立助老管家培养及培训体系。“我们已与专业培训机构达成合作关系,将整合多方专业力量,开展改造工程师、全能保洁师、居家照护师、康复辅具技术咨询师等专业岗位培训,丰富长宁区‘物业+养老’专业人才供给。”永升物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接下来,长宁区将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物业服务企业的工作指导,构建“政策宣传、资源整合、服务供给”三位一体的“物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全区10个街道(镇)试点小区全覆盖,培育一批“物业+养老”优质服务站和服务人员,形成一批“物业+养老”特色服务品牌,为全市进一步推广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编辑:史焕焕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