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三农 > 文章详情

海派乡村新图景丨沪郊风物推荐官:品松江泖蟹,享秋日仪式感

转自:上海三农 2025-11-08 15:19:28

在电波与图文间织就海派乡村的魅力新画卷。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合作推出《海派乡村新图景》系列融媒专题报道,跟随推荐官探访沪郊的好风物与好去处,听村书记讲述乡村振兴的初心故事,领略魔都农科人以大地为纸、以实践为笔的智慧耕耘。

秋风一起,舌尖上那份对大闸蟹的期待便被唤醒了。当空气里氤氲着桂花香,蟹肥黄满的松江泖蟹如约而至,爬上市民的餐桌,带来属于秋天的仪式感。

走进位于松江泖港的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基地,一方方蟹塘波光粼粼,不时可以看到大长腿的螃蟹爬上岸边。“今年测产出来,大规格蟹的占比达到了70%以上。”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顾怡介绍。眼前的螃蟹个个干净壮实,随手掂起一只,蟹壳几乎比手掌还大,其中超大规格的能达到五两的公蟹和四两的母蟹。

由于今年上海持续高温,大闸蟹的育肥期延长,上市时间较往年有所推迟。母蟹在10月底大批量上市,而公蟹则需等到11月中旬,比往年晚了近25天。尽管极端天气对河蟹生长提出考验,但依托优质的种源与科学的养殖技术,松江黄浦江大闸蟹的整体品质并未受到明显影响。

松江作为上海中华绒螯蟹产业核心区域之一,选用国家级良种“江海21”,以“稀放蟹种、精种水草、立体增氧、优化饵料”的养殖技术形成“松江模式”。面对近年来频发的极端天气,松江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及大闸蟹养殖主体与上海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院所持续紧密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

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的大泖基地是“江海21”最大的亲本培育基地,每年为“江海21”的品种选育提供亲本,年供应量占全国市场的70%。聚焦种源创新,上海海洋大学王成辉教授团队在原有“江海21”的基础上,培育抗逆性新品系“江海21”M选育系。今年,M选育系的成蟹在高温环境下表现出色,其抗热与抗病性能均优于原有品系。“针对越来越频繁的极端高温天气,我们将把‘抗高温’作为河蟹新品种选育的重点目标之一。”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成辉说。

精种水草是“松江模式”养蟹的关键环节。今年,松江创新打造“一塘双网”设施化水草分区种植模式,搭配种植轮叶黑藻、苦草等耐高温水草和伊乐藻等中低温水草,为河蟹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又能在夏季高温时为其遮阳避暑。

好蟹离不开科学喂养。华东师范大学等专家团队根据河蟹不同生长阶段定制食谱。河蟹是变温水生动物,盛夏高温会让它们面临“中暑”风险,导致食欲不振、生长缓慢,进而无法顺利完成蜕壳。“通过精准调配饲料,降低高温对河蟹摄食的影响,确保它们在高温下也能正常进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淡水蟹营养需求与饲料岗位科学家王晓丹说,“同时我们增加了提升免疫力的添加剂,提高抗性。”

如今大闸蟹已陆续上市,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选择,如何才能挑到膏肥肉满的佳品?顾怡分享了几个实用的挑蟹技巧:先掂一掂分量,有沉甸甸的感觉;再捏一捏蟹脚,硬实则说明成熟度高。还可以观察蟹壳与蟹脐交界处的缝隙,若缝隙很宽,就表示这只蟹肉质饱满;反之,若缝隙尚未打开,则说明肥度尚欠。若选购“大泖”牌黄浦江大闸蟹,消费者则无需自行挑选。“我们配有挑蟹师,每只蟹都需经他们两轮手工筛选,并逐一称重,做到保质保量。”

《蟹略》有载:“泖属华亭,蟹大而美”。自古以来,松江黄浦江上游水域便产蟹,所产的蟹被称为“泖蟹”。如今,鱼跃合作社等松江龙头水产合作社打造“大泖”“昆泖”“泖湖”“金泖”等系列“泖”字辈品牌,持续擦亮松江黄浦江大闸蟹这块金字招牌。今年,鱼跃合作社率先获得“松江泖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使用许可。

待11月10日之后,公蟹也将进入最佳赏味期。“除了公众号等线上平台购买,我们也在线下设有销售中心,欢迎市民驱车前来,亲眼看看本地养殖的大闸蟹,实地感受‘泖蟹’的魅力。”顾怡说。

文/摄:张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