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网球联赛总决赛暨马桥网球公开赛青少年组比赛在久事旗忠网球中心挥拍。从沪上联谊到城际交流,从草根擂台到城市名片,13年来,“马网”为草根选手提供了追随网球大师脚步,向着梦想不断前行的舞台,也见证了青少年网球运动在马桥结出的累累硕果。
从课堂到赛场,越来越多的闵行少年在专业教练和体育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网球,体验挥拍带来的快乐,用每一次发球叩响未来的大门! 网球不只是运动,更是成长的见证 走进马桥强恕学校,球拍击球时发出的清脆声不绝于耳。在几片室内网球场地中,不少孩子正在挥拍,他们是强恕青少年俱乐部的队员,也是强恕学校的学生。 “我们网球队的学生每天都会坚持训练,风雨无阻。”张莉是强恕青少年网球俱乐部负责人,她对孩子们非常上心。球场上,这些小运动员们的目光紧盯着场中那颗飞跃的小球,对它发起追逐与反击,他们的眼神格外明亮,不仅热爱网球,更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从强恕学校走出来的王斯若,曾经也在这片球场上训练。她今年18岁,刚刚结束高中学业,球龄已经有十几年了。“我小时候接触过很多运动项目,比如游泳、曲棍球等,直到上小学前才接触到网球,一下就喜欢上了这项运动。”在王斯若的讲述中,她与网球的相遇并不算早,但对于网球的喜爱却一下子激发了出来,“我第一次在网球兴趣班和小伙伴们做游戏、学挥拍的时候就感觉到,这是一项能让我放松下来、从中获得快乐的运动。”起初只是觉得好玩,但渐渐地,那颗黄色的小球仿佛有了魔力。王斯若的父母看出了她的天赋和热爱,也从锻炼身心、帮助学业的角度,认为网球是一项值得长期发展的运动。 转折点出现在小学三年级。之前只是作为一项爱好的网球给王斯若带来了荣誉和成就感。当她在闵行区网球比赛中一举夺冠时,网球已经从一项兴趣变成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决定开始系统地学习网球。“我和她妈妈也比较支持她。既然她想认真学,那我们做父母的就要给她提供帮助。”在一家人商讨过后,王斯若的父母决定带着她转学,认真研究了闵行区的诸多学校后,他们选择了马桥强恕学校,王斯若也正式成了学校网球队的一员。 王斯若在强恕学校的生活简单而充实,通过各项网球比赛、训练,她逐步提升自己,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心仪的学校。王斯若双打的搭档刘博月同样来自强恕学校。她是在一年级的网球兴趣班测试中被选中的,从第一次拿起网球拍上场打球,心里既紧张又兴奋,到如今12年如一日地利用课余时间训练,她也收获了很多。网球于她们而言,早已不只是一项运动,更是青春的印记,是成长的见证,是通往更广阔世界的桥梁。 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踏上网球场 如今,马桥网球公开赛已成为沪上影响力最大、项目设置最全、参赛人数最多的业余网球赛事之一,网球运动成了马桥体育的一面金字招牌。强恕学校作为马桥镇第一所网球特色学校,2007年成立了学校网球队。到了2013年,学校以“人人学网球、人人打网球”为引领,将网球项目纳入课程建设体系,着力培养“一‘网’无前,追‘球’卓越”的精神,让学生们在成长道路上塑造了更完善的人格。 在强恕学校,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踏上网球场,挥动球拍,去感受这项运动的独特魅力。学校开发了自己的网球校本课程,以网球项目为抓手,着力构建“以球养德、以球益智、以球健体、以球尚美、以球育劳”的课程理念;形成体育课普及教育、社团课兴趣拓展、校队训练专长提升的网球项目课程结构,推广网球基础知识,传授网球运动基本技能,学习网球赛事基本礼仪等。 围绕课程建设,学校持续更新改善网球场地、设施设备,建有4片标准网球场并配套专业灯光和顶棚,还建有2片室内短网场地,着力打造高水准的网球硬件设施。 为了给学生专业化的运动指导,也为了从中找到“好苗子”,强恕学校在本校网球教师队伍基础上,又引进专业网球教练2名,为夯实网球课程建设和精准选材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如今,每学年学校还会开展一次校内选拔,组建三个年龄段的网球校队,形成贯通一年级至九年级的网球梯队,每支队伍均由专人负责管理,利用早上和课后服务时间进行专业训练,并在节假日、寒暑假进行集中强化训练。同时,安排专人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实施动态记录、制定辅导方案,保障学训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会根据每个学生的打球特点,在发展单打的基础上,进行双打、混双、团体的配合训练,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形成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在闵行这片网球热土上 少年们的故事仍在继续 他们用坚持和热爱 叩响属于自己的发球局 走上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