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 文章详情

【喜报】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眼科多项发明专利在全国赛事中斩获佳绩

转自: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2025-11-06 20:43:24

近日,同济医院眼科两项青光眼系列专利“可精准调控眼压的前房穿刺装置”、“基于眼内压波动和眼表温度连续监测的智能角膜接触镜”分别斩获第八届(2025)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外科微创器械类别赛一等奖、高值医用耗材类别赛二等奖和无源医疗器械总决赛二等奖。其中“可精准调控眼压的前房穿刺装置”还在近日举办的第三届长三角高价值专利运营大赛生物医药(大健康)赛道决赛中荣膺金奖。眼科牛耘丽副主任医师和邵玉婷医师分别作为上述项目的汇报人代表团队参赛。

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其诊疗的关键在于对眼压的精准监测和控制。眼内压如血压一样处于不断波动之中,正常值为10~21mmHg。长时间的高眼压状态和眼内压的剧烈波动,将造成视神经不可逆性损伤。在临床诊疗上眼内压干预的痛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在诊断和监测环节,常用的眼压测量方法只能在某一工作时间点采集到单个数据值,可类比“一张快照”,极易造成青光眼的漏诊,理想的眼压数据应该“连续快照”生成,而传统的24小时眼压测量法要求患者和医疗卫生人员每2小时测量一次,医疗负担重,且患者体验差。(2)在治疗环节,传统的降压措施——前房穿刺操作依赖医生手感,使用简易注射器针头进行,存在精准性差、安全性低、并发症多等诸多问题。

针对上述痛点,同济医院眼科在毕燕龙教授、牛耘丽副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分别开发了一款用于青光眼辅助诊断和监测的产品“基于眼内压波动和眼表温度连续监测的智能角膜接触镜”和用于青光眼降眼压的产品“可精准调控眼压的前房穿刺装置”。前者采用单晶硅纳米薄膜作为眼内压的传感元件,创新整合眼表温度传感器,通过完善的实验设计,具有优异的灵敏度和临床适用性。而后者基于眼压与房水导出体积的精确数学模型,构建了一款集限位穿刺、实时眼压监测、负压精准控制与房水定量采集等多重技术的创新器械,能在一体化操作中,同步实现眼压的精准调控与房水样本的无菌标准化采集,将眼压的控制从依赖个人经验的‘艺术’,转变为可量化、可重复的‘精准科学’。

同济医院眼科一直深耕医疗器械的自主研发与转化,累计授权专利110余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21项,转化7项。针对青光眼系列产品,本团队系统性地布局了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目前已获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公开2项,并有1项国际专利正在申请中。据专业评估,该专利组合价值已达800-1200万元人民币。核心骨干牛耘丽表示:“青光眼的诊疗长期以来存在眼内压监测不连续、操作依赖经验等痛点,我们五年如一日,以‘学科交叉’为手段,‘医-教-研-预防’四位联动,在专利转化的道路上勇毅前行,致力于将眼压管管理从‘艺术’转变为‘科学’。教师与学生先后在省部级及以上竞赛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毕燕龙表示:“连续获奖是对我们团队多年坚持‘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创新理念的最佳褒奖。我们将加速推进成果转化,期待上述国产原创的精准医疗利器能早日应用于临床,造福全球眼病患者,也为中国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与国际竞争力提升贡献同济智慧。”

图文|眼科

编辑|张鹰妮

责任编辑|谢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