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天气变化,复兴岛主展区(船台PARK)
开放时间调整
2025年10月28日至12月13日
周二至周日 10:00-19:00
周一闭园、闭馆

交通方式(建议尽量绿色出行)
地铁:地铁12号复兴岛站(2号口)
停车:共青路160号

室内艺术作品-B馆


雷电所《隧穿》
雷电所《隧穿》
《隧穿》是一件气膜互动灯光装置。每当有观众步入空间,管道内即刻发出一个“光子”,沿道疾行。光线所经之处,也将照亮藏于管道内壁的天体符号,使其显影。在量子物理学中,“量子隧穿”指的是微观粒子能够穿过看似不可能穿越的能量屏障。该装置模拟了这一现象,并通过路径串联“SUSAS”的字母,融合贯穿原本的建筑结构,虚实相通。


平行空间《量子梦境》
平行空间《量子梦境》
《量子梦境》是一个虚实贯穿交互体验展,通过直觉化的体感交互方式将线下和线上两个平行空间桥接锚固,构建成完整的虚实贯穿系统,使用户沉浸于量子岛上“此地彼时”的体验,呼应量子城市理念。作品由平行空间负责策划和设计,狒狒智能和鸧辰文化提供技术支持,青昀新材料、EPSON提供材料及设备支持。


胡尹萍《游客》
胡尹萍《游客》
我们目之所及都是现在的,我们可以想象过去和未来,那些消失的和未来的,或许波澜壮阔或许残酷绝决,我们尊重并致敬一切存在或者将会存在之事物。但终归是大家都是游客,它们也是游客,在宏观时间线轴上,所有生命都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存在了一段而已。


甘健《临界空间》
甘健《临界空间》
“临界空间”是一个主动构建的“临界知觉界面”。它以这座沉淀着历史的工业遗址为基底,部署光与声场作为其核心操作媒介,旨在从知觉维度“显影”并“激活”工业系统自身潜藏的内在精神性。


雷电所《量相》
雷电所《量相》
《量相》是一座以“光锥理论”为原型构建的三棱锥装置。其整体结构由一面顶部的巨型镜面及实体的数字装置组成,其中,装置外部被LED表皮所覆盖,内部为沉浸投影空间。同时,《量相》也是一次融合了机构创作与艺术家工作的策展实践。在其外部界面上,雷电所邀请了三位艺术家⸺Marpi 工作室、王一、罗曦⸺以各自独特的语言,共同构建出这个多维感知的数字表皮。
室外艺术作品


王之纲《重生》
王之纲《重生》
作品以上海船台公园工业建筑遗产为造型基础,借塔吊钢结构为载体,通过动态光影与多媒体技术,将工业机械的硬朗骨架转化为飞鸟的灵动形态。依托灯带勾勒轮廓,与网幕间流动的数字光影交织碰撞,让重型机械在光影流转中完成“振翅欲飞”的重生蜕变。在工业历史与数字艺术的交融中,唤醒城市记忆与未来脉搏。


汪天鑫《复兴:更迭的浪潮》
汪天鑫《复兴:更迭的浪潮》
《复兴:更迭的浪潮》并非一个关于结果的宣言,而是一个关于过程的启示。它坐落于复兴岛,旨在探讨“复兴”的当代含义。我们将这座岛屿的未来理解为一个量子叠加态——它同时蕴含着无数的可能性。作品通过科技的语言,将这种不可见的“概率云”转化为可感知的光影与声场波动。


Lawrence Weiner《被夜晚相遇的两艘船照亮》
Lawrence Weiner《被夜晚相遇的两艘船照亮》
1.艺术家可构建作品
2. 作品可被制造
3. 作品无须被实现
每项条件均具有平等地位并符合艺术家的意图;
这些条件的取舍取决于观者接收作品时的决定作品的状态;
由接受者在接受之际予以决定。


阿科米星《飞地生境》
阿科米星《飞地生境》
这是一场在城市中悄然发生的自然迁徙。自然片段被“借”至城市空间,融合了供人休憩的角落与未经驯化的自然野趣。模组化可分可合的设计打破了传统公共艺术的固定场域。声音交互使之成为视、听、触觉共同构建的诗意剧场。本作品既是一个公共艺术装置,也是一个关于生态与科技、工业与诗意关系的哲学命题。


Tango《猫的叠加态》
Tango《猫的叠加态》
船台的工业风格象征着复兴岛的历史与力量,钢铁机械虽有冷峻威严的一面,一只猫和几只围观小猫的加入,使得厚重沉淀的工业与想象中的场所并存,同时增强了与观众共同在场的互动性。猫手持着遥控器,代表着用这一刻的时间与过去的时间相连,产生了新的城市空间想象力:人与工业、自然之间,也可以形成一种轻盈的互动关系。


众建筑《众山集》
众建筑《众山集》
在杨浦复兴岛工业遗址上,脚手架构筑的“众山集”拔地而起。山下有热闹非凡的斜顶市集,山顶有可尽览浦江壮阔景色的露天平台。山上山下通过楼梯和平台相互连接,攀爬之余可驻足休憩、可登高望远,也可随时俯瞰山下热闹的市集。“众山集”将市井烟火与城市记忆相融合,成为黄浦江畔日常诗意与工业遗址共生的新地标。


猜一建筑 + ARC Z《下水那天》
猜一建筑 + ARC Z《下水那天》
船台的断面在场地工业性褪去的今天显得日常而平淡,而此处曾经承载了无数次船舶下水的紧要时刻。本装置希望引导逗留者的视线越过墙体、延及江面,将背后的历史重器与对岸的新兴船厂通过镜面并置,唤醒“下水船台”当代的纪念性。


刘毅《光语者》
刘毅《光语者》
光语者系列作品回应了自然、城市、年轻与活力的主题。艺术家用上海杨浦的在地符号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为灵感,创造了一个个精灵使者的形象,构建并演绎着“光语者”的宇宙世界。


大料建筑《太阳机器》
大料建筑《太阳机器》
这是一台有关太阳的机器。它发源于蹦迪舞台和健身单杠,由两个处在弹簧上的圆盘构成,圆盘一大一小,延续“行动”和“弹性”两种特征。在这个机器当中,一切都是有弹性的,这意味着一旦被人激活,机器与上面的所有人都将处在不断的动态之中,独自一人,或相互激荡,向周遭世界输出交织的能量。


重峰建筑《航舵》
重峰建筑《航舵》
本装置位于复兴岛原防汛墙处,连接滨水活力带与公共区域,以现场回收的建筑“废料”制成石笼阶梯来激活空间,营造停留、观演与交流的阶梯聚场。漂浮其上的圆环装置象征航行与归属,夜间灯光如灯塔般点亮归岸意象。装置既延续场地记忆,也引导当代城市人群在此汇聚与出发。


紋建筑《浮舱》
紋建筑《浮舱》
浮舱概念源于场地,工业设施提示着船台公园的场所记忆。依托于水泵房,钢柱支撑木梁而悬吊“舱板”,与钢拉索构成V形结构体如同悬浮的“船舱”。浮舱覆盖出一处休憩空间,不锈钢板反射着环境日常;机械滑轮将舱板翻转为水平时,可容纳空中植物花园,创造宜人的微环境。电音节期间浮舱可容纳各式活动家具转化为售卖空间。


水雁飞《甲板》
水雁飞《甲板》
甲板滑板场位于复兴岛船台公园南端,其旧址为中华造船厂的一号码头。甲板采用回收旧木材作为结构支撑,借鉴脚手架的搭建方式,提供开放性的碗池和波浪型坡道。滑行轨迹所塑造的连续曲面,营造出类似造船过程中水线以下型线船体的制造场景。结构中融入了观众看台,并在看台下方设置休息与服务空间,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开放场域。
202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第六届)
主展区展览信息

展览主题:量子城市 复兴未来(科技·艺术·空间)
总召集人: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策展人:李翔宁、高长军
主展区:杨浦区复兴岛船台公园
主展馆地址:共青路130号(地铁12号线复兴岛站2号口对面)
停车:共青路160号(请尽量绿色出行)
开放时间:2025/9/30 - 2025/12/13
平日 周二 - 周日 10:00 - 19:00 (周一 船台公园和展览场馆均关闭)
主办单位: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体育局、杨浦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上海市杨浦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