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崇明 > 文章详情

上海交大把跨文化实践课堂搬进崇明乡村

转自:上海崇明 2025-10-30 11:21:30

金秋十月,稻浪翻涌,崇明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日前,上海交通大学浦江国际学院的近4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走进崇明区竖新镇德利农庄,在农业与科技交融的沃野良田上,展开了一场以“交大遇见农田”为主题的跨文化实践课。从收割稻谷到生态研学,从田间劳动到科技探访,同学们在丰收的喜悦中,共同感受中国乡村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稻田里的“跨文化劳动课”

稻田里,一场别开生面的“跨文化劳动课”正在上演。“第一次拿镰刀,比写论文难多了!”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卡米拉(Kamila)在农户指导下弯腰割稻,动作生涩却充满热情。留学生分组体验传统收割,汗水滴落间方知粒粒皆辛苦。远处智能收割机轰鸣驶过,高效作业的场景引来阵阵惊叹。随后,同学们挥锹铲土,挖出深埋地下的甘甜红薯;在农田附近的果园里采摘秋果,感受硕果累累的丰收喜悦。这堂劳动课让跨国友谊的种子生根发芽,也让“谁知盘中餐”的诗句通过亲身体验变得鲜活而深刻。

全产业链解码科技助农

离开稻田,大家走进竖新镇一家“美丽菜园”核心企业——上海静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启科技赋农探索之旅。年产近万吨蔬菜的基地里,冷链运输实时监控,实现“田间到餐桌”半日直达。通过电脑和手机App,同学们远程操控大棚的灌溉、通风与温湿度,亲身体验5G与水肥一体化带来的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更让大家惊喜的是,上海交通大学正是该企业的合作伙伴,“母校技术”与“农田实践”在此交汇,令学子们倍感自豪与亲切。

黄杨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春风村黄杨产业园,一幅“绿色盆景”托起乡村振兴的画卷徐徐展开。黄杨产业作为当地的亮丽名片,不仅吸引众多游客和研学团队前来“打卡”,也带动了餐饮、民宿等相关业态的蓬勃发展,村集体收入实现显著增长。同学们漫步于造型各异的园林中,聆听“一棵景观树,富一方百姓”的故事,感受中国乡村“因绿而兴”的生动实践,也品味着中国园林所承载的文化与浪漫。

浦江国际学院始终积极推行国际学生社会实践,通过系列跨文化体验活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与交大风貌的留学生教育平台。这场跨文化实践活动把课堂搬到田间,国际生在阡陌间触摸真实乡村,通过实践真切体悟中国式现代化的澎湃动能。他们挥镰割稻、挥锹挖薯,用汗水把“中国故事”翻译成全球语言,让世界看见中国人淳朴勤劳的精神底色。

通讯员: 金永强
编辑:顾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