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可能会引发慢性中毒!快看看你的保温杯→

转自:上海杨浦 2025-10-30 09:45:46

天气转凉

保温杯重新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出门遛弯、户外活动

带上保温杯

随时随地就能喝到热水

一起来看

然而,这种看似普通的日用品

可能暗藏健康隐患

什么样的保温杯不能用?

如何挑到一个合格的保温杯?

一起来看

1

哪种保温杯不能用?

我们常用的保温杯,内胆多数采用不锈钢制成,这种材料既耐高温,保温效果也很出色。而在不锈钢的家族里,有三种材质最为常见,你可以把它们理解为三种不同的“代号”:201、304和316。

保温杯不能使用201材质

201不锈钢并非食品级材料,而是一种工业用钢材,常用于制作装饰管、工业管或表带等产品。

这种材料锰含量高、抗腐蚀性弱,若用作保温杯内胆,长期盛放饮料可能导致锰元素溶出。用这种杯子装热水,健康风险很高,热水甚至可能变成危害健康的“毒水”。锰虽是人体必需元素,但一旦摄入超标,就会损害神经系统,对健康造成伤害。

此前,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对约50种保温杯进行测评,就发现有19种因重金属含量超标不合格。这些不合格产品,多数便是使用了不符合国家标准的201不锈钢。

■ 304、316材质符合安全标准

保温杯的不锈钢材质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GB 4806.9-2023),标准中规定了重金属含量及迁移量指标。

建议选用304、316不锈钢材料——

  • 304不锈钢是国家公认的食品级不锈钢,其关键元素为镍和铬。这种材质不仅易于加工,而且耐腐蚀性良好,同时锰含量被严格控制在2%以下。

  • 而316不锈钢在304的基础上,额外添加了金属钼,这使得它的耐腐蚀性能更为优异,品质也更胜一筹。

2

选购保温杯,注意4个步骤

依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保温杯选购指引,消费者在选购时,可遵循以下四个步骤。

看标签标识

  • 是否有产品名称、生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生产日期;

  • 与食品接触部位的材质,不锈钢部分应看底部是否有“304”“316”钢印标识;有塑料、橡胶等部件与食品接触的,如吸管、盖子等,还应标识塑料等材质;

  • 是否标明“食品接触用”类似用语或者标志等;

  • 留意企业标识的使用注意事项或警示信息。

闻有无异味

一个品质合格的保温杯,打开后应无异味,或仅有轻微且很快消散的气味。如果杯内气味浓重刺鼻且长时间不散,则属于异常情况,表明该产品可能存在安全风险,建议立即停止使用并联系退换。

查整体外观

  • 查看保温杯表面是否色泽均匀,有无裂纹、缺口现象;

  • 印刷文字和图案是否清晰完整;

  • 镀层不应开裂、剥落,焊接部分应光洁,无气孔、裂缝、毛刺。

测保温性能

  • 注入开水,旋紧杯盖,2~3分钟后手握无明显升温,说明产品保温性能好;

  • 装满水后旋紧杯盖,倒置几分钟,翻转几周,如果没有渗漏现象,证明其密封性能良好;

  • 通过杯盖开关是否正常,测试旋合性能;

  • 测试杯盖、杯身等各部件是否容易拆洗重装。

3

保温杯别装6类饮品

茶叶

用保温杯泡茶,茶叶会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这类似于持续熬煮。这不仅会破坏茶叶中的维生素,还会导致茶香油过早挥发,同时使过多的鞣酸与茶碱析出。其结果是茶汤的营养价值大打折扣,并且口感变得苦涩,香气也消失了。

牛奶

将热牛奶倒入保温杯长时间存放,其持续恒温的环境极易滋生微生物,导致牛奶变质腐败。饮用这种久置的牛奶,不仅口感会变差,更可能引发食物中毒,存在健康风险。

豆浆

豆浆与牛奶一样富含蛋白质,若加热后长时间存放在保温杯中,同样会为微生物繁殖提供温床,导致腐坏变质,饮用后可能影响健康。

碳酸饮料

不锈钢遇到酸性物质时会腐蚀并溶解出一些金属成分,尤其是质量不符合标准的保温杯。长期饮用含有金属元素的饮品,会给身体带来伤害。

果汁

果汁呈酸性,长时间用金属保温杯盛放也可能析出金属元素。此外,果汁中含大量果糖,粘在杯壁内不易清洗,残留后容易滋生细菌。所以有些人用保温杯盛过果汁后,即便用水冲洗了,也会觉得杯内有异味。 

中药

煎好的中药通常含较多酸性物质,容易与保温杯内壁金属元素发生反应,使药效受到一定影响。最好用玻璃或陶瓷器皿盛放中药。

保温杯盛装开水时,不要装得太满,建议至少要低于瓶口2厘米,防止开盖时开水溢出烫伤;不要在杯盖密闭的情况下剧烈摇晃保温杯,防止杯内增压,开盖时被弹出的杯盖或喷出的热水弄伤。

儿童使用保温杯时应有家长在旁看护,切勿盛装超过50℃的液体,避免造成烫伤风险。

资料 | 央视新闻

编辑 | 查艺宁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