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老”不再是养老院或民政部门的“独角戏”,而是一场人人都能搭把手的“交响乐”。杨浦正在做的,就是把养老服务的“墙”拆掉,让各种资源“跨界”互动起来。

场景的“墙”正在消融。今天下午,在延吉新村街道的“阳普邻里·小世界”,一场别开生面的“邻聚暖老·守望幸福”重阳节活动热闹上演。这里本是社区商业体,此刻却变身为“社区客厅”。活动由杨浦区妇女联合会、延吉新村街道及上海杨浦商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三方联办,首创“社区商业+家庭志愿+为老服务”模式。
“我们希望‘阳普邻里’不止是商业空间,更能成为社区的客厅。”上海杨浦商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代表说。现场,“共话新二十四孝”展板前,孩子们认真写下孝亲承诺;“时光照相馆”里,76岁的陈爷爷戴上墨镜,和老伴笑得合不拢嘴;内江路第二小学的“小小文明实践家”则在“重阳时光直播间”里,采访李奶奶“小时候的重阳节”。商业、家庭、养老在此刻无界交融。


时空的“墙”也拆掉了。在杨浦区福象新江湾城老年福利院,一场“隔屏共聚 浓情重阳”活动温暖了无数家庭。福利院创新采用“线上直播+线下互动”模式。直播间里,李阿婆见到了远在日本工作的孙子,激动地说:“现在看看视频也开心的!”短短几分钟的“云端团聚”,是科技对亲情的最大慰藉。院长说:“老人年纪越大,越会思念亲人。我们想用这种方式,让家属表达一份思念。”


杨浦的为老服务正从过去的“大锅饭”式普惠,转向针对不同需求的“小灶精烹”式精准关怀。
养老院里的“花式”服务,聚焦于老人的“心愉悦”。今天一早,在杨浦区社会福利院,“重Young节 正芳华”游园会中,那辆象征节日的小火车又开动了,“乘客们”举着棉花糖、爆米花,仿佛集体“返老还童”。“坐小火车的感觉真好,让我想起以前旅游的日子。”一位奶奶感慨。




这边是复古相机前的“定格美好”,那边是科技互动区的机器狗“翻跟头”。100岁的陆雪珍奶奶戴着簪花发箍,高兴地说:“年年都有新花样,我100岁了,还能见识这么多新鲜事物!”福利院负责人表示,活动既复刻怀旧,也引入科技,就是为了同时满足老人的娱乐与情感需求。


这份“精准”沉淀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有一种关爱就已经持续了26年。重阳节前夕,杨浦交管支队的倪嘉辉推着轮椅,陪“琳妈”陈爱琳来到共青森林公园看菊花展。“琳妈,你看这里有菊花展,我们一起过个节。”陈爱琳老人无子女,双腿残疾,却有一群交警“干儿子”。这份缘分始于26年前的民警肖玉泉,他去世后,金海波、倪嘉辉等新生代民警无缝衔接。
“26年前的相遇是缘分,我们要把这份关爱传承下去。”倪嘉辉说。琳妈则指着床头的合影,笑得像个孩子:“有了他们的陪伴,我是越来越年轻了。”

这种“精烹”也瞄准了老年人最迫切的健康需求。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长海路街道,认知障碍早期干预就是重中之重。在梅花村居委,一场“巧手扭花·健脑怡情”活动持续了六周。这不是普通手工课,而是依托“社区筛查-风险评估-分级干预”流程,为认知障碍风险长者设计的非药物干预。
“扭扭棒做花,需要动脑动手,能激活大脑活力。”工作人员介绍。看似简单的色彩辨识、步骤记忆,实则蕴含专业认知训练。更特别的是“同伴支持”模式——曾是参与者的徐阿姨、崔阿姨,如今已是“健脑达人”,手把手指导新成员。

杨浦的为老服务
汇聚成一股“乐养”的暖流
让每一位长者都能在熟悉的城市里
安享“脑健康、心愉悦、乐相伴”的
幸福晚年
文字 | 沈莹 汤顺佳 陈涛
图片 | 沈莹 汤顺佳 陈涛
视频 | 王子亮
编辑 | 查艺宁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