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至2025年,本市开展第六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预防为主、平急结合;科技引领、前瞻布局”,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标准,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增能力,持续提升本市公共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公共卫生社会治理水平。一批重大项目、重点成果、重要经验从中涌现,进一步健全超大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强化公共卫生应急、服务、协同、保障等关键能力,不断满足城市发展和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为此,特别推出“第六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巡礼”专题,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公共卫生工作的良好氛围,助力增强市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有力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本市建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典范之一。
在滨江步道散步,口渴了想喝水,却担心公共饮水点的水质是否安全?对就医环境、游泳池水质等看不见的卫生安全有所担忧?现在,通过一系列“可视化监管”场景,公共饮水点水质状况、公共场所的卫生安全变得透明可查……
本市依托第六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公共卫生监管数字化服务和应用能力提升项目”,通过“一个码”“一张图”“一家基地”推动公共卫生重点监管领域状况有关数据向社会公开服务,建设以消毒服务、生物安全、医废处置等传染病防治综合监管与风险预警处置为重点的“智慧卫监”优化项目,结合数字化赋能提升监管服务能力,有力推进了超大城市公共卫生高水平治理和高质量发展。
公共饮水点作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直接关系到市民的健康安全,尤其设置在公园、滨江步道等场所的饮水点,使用频率高,水质安全尤为重要。作为“第六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要项目,本市已完成对全市180个公共饮水点的卫生安全风险评估,并建立了10个“水质在线监测”示范点,在国内率先构建公共饮水点水质监管示范点,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公共饮水全程监管,破解了人工抽检滞后的难题。
项目组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出10个公共饮水点作为示范点,安装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实现对饮水点水质的实时、动态跟踪。这10个示范点分别位于黄浦区滨江5号口饮水点、黄浦区人民广场点位、长宁区上海动物园点位、杨浦区滨江智慧广场对面、徐汇区滨江滑板广场点位、徐汇区上海植物园点位、浦东新区4号望江驿点、浦东新区3号望江驿点、嘉定区古猗园点位和闵行区体育公园群服务站点。市民只需通过“随申办”搜索查询饮水设备,即可实时了解该饮水点的水质状况,包括pH值、浊度、余氯等关键指标,设备信息和水处理工艺,最新维护记录以及水质达标情况等,推动了监管信息从“内部存档”向全民共享转型。

作为最大的亮点,项目将公共饮水卫生管理与现有的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现制现售饮用水卫生管理相结合,形成生活饮用水供水全过程监管体系。同时,项目组制定了全国首个针对公共饮水点的卫生管理规范——《上海市公共饮水点卫生管理技术指南》,规范涵盖公共饮水点的设置、运行和使用,公共饮水设备的硬件配置,以及日常的维护管理要求。尤其在滨江绿地公共饮水点管理上的创新实践,在全国卫生监督领域创造了多个“首次”:首次对公共饮水卫生风险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价;首次实现全体市民可能饮用的生活饮用水监管全覆盖;首次以示范点模式为行业管理打造典型,为全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管理提供了“上海经验”。
下一步,本市还将继续扩大水质在线监测范围,完善公共饮水点布局,让安全、放心的饮用水遍布城市各个角落。

如何让就医更安心、出行更踏实、活动更安全、查询更便捷?通过“智慧卫监”项目,本市搭建了国内领先的可视化预警平台,首创“总观(全市态势)-中观(行业风险)-微观(单点预警)”三级监管视图,整合医疗废物处置、消毒服务等12类专项数据,实现风险“一屏透视”。
医疗废物会否带来的污染和疾病传播风险?为保障市民生命健康安全,本市医疗废物监测数据已实时接入可视化平台,可实现对医疗废物从产生、收运到处置的全流程追踪。同时,“智慧卫监”系统打通长三角区域信息壁垒,实现对无证行医行为的跨省追踪与实时预警。上海与苏州、嘉善等地已实现非法行医处罚信息共享,对跨区域流窜无证行医人员形成协同打击合力,切实维护老百姓就医安全。
轻轻一扫,水质档案、检测结果一目了然。覆盖全市多个小区的“扫码知卫生”二维码,已成为市民身边的健康小助手,可让市民扫码便知“水身份”,秒查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状况,用水安全感获得大幅提升。
无论是入住宾馆、去游泳馆健身,还是逛商场,这些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如今都能显现在“阳光下”,重点公共场所可视化监管整合了泳池水质在线监测、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等多种智慧监管手段,督促商家严格自律,让公共场所卫生更加“透明化”。
在进博会等大型活动期间,“智慧卫监”通过大屏、PC和移动端多终端联动,实时展示场馆内人流、空气质量和水质等数据,建立从监测、检测到巡查的一体化卫生保障体系,让市民参与大型活动更加安心、放心。

此外,“智慧卫监”项目已全面对接“随申办”,只需在一个平台上,便能便捷地查询消毒产品卫生许可、医疗机构资质、公共场所卫生情况等权威信息,实现健康信息“一网通办”,让卫生监督服务变得触手可及。
佩戴VR设备,沉浸式模拟各类执法任务,甚至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公共卫生监管数字化服务和应用能力提升项目”重要成果,全国首个卫生监督“元宇宙”实训基地已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基地依托VR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实现卫生监督执法培训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卫生健康监管能力建设和智慧卫监人才培养水平。

“元宇宙”实训基地涵盖医疗执业、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职业卫生、法制信息管理等五大专业方向,通过高度还原的真实执法场景,为卫生监督员提供“学、练、考、评”一体化的虚拟仿真培训环境。学员可佩戴VR设备,进入“数字孪生”手术室检查消毒流程、在虚拟公共场所审查通风系统等,极大提升了培训的实战性与应变能力。

为打造数字化培训范式,项目运用XR技术1:1复刻医疗机构、公共场所等6类执法场景,开发消毒隔离监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监管等14套VR课件。1套VR设备可替代500平方米实体场地,硬件投入年均节省60%,实现培训资源最优化。同时,单门课程培训时间从原来的40小时缩短至12小时,效率提升70%,实现高效培训。
项目组表示,通过基地的“智能实训”,卫生监督员可反复虚拟实操,熟练掌握各类机构执法要点,日常监管将更专业、更规范;通过模拟演练,队伍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响应将更迅速。目前,上海已同步建成五个专业教研组和超过200人的师资库,开发16类专业培训课件与50余个VR教学视频,未来将积极推动长三角卫生监督培训一体化发展,同时也为全国卫生监督机构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范式”。
与此同时,项目推动公共卫生监督执法标准化建设,开展市、区两级联动指挥中心和办案中心数字化改造,完善公共卫生监督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在医疗机构内建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制度,不断聚焦机构内涵建设,夯实卫生监管能力根基,通过数字化管理新模式,进一步增强市民获得感、满意度。
欢迎本市卫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等经所在科主任审阅后,投稿至单位宣传部门,经宣传部门提交“健康上海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