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来自马来西亚、俄罗斯、希腊、加纳、哈萨克斯坦的6名上海戏剧学院留学生,在《孤独星球·上海》作者钱晓艳的全程导览下,以城市漫游者的身份踏上3.5公里的静安探索路线,在秋日暖阳中展开一场融合传统与潮流的“Chill之旅”。
这场由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发展促进中心主办、上海日报社承办的“全球Z世代解码国际静安”活动,以“Chill in My Jing’an”为主题,通过“时空锚点”串联起复古晨练、城更对比、非遗美食、汉字美学四大环节,让“静安客”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海派文化的多元密码,用脚步丈量城区的历史厚度与现代活力。

在辅德里公园,留学生们换上20世纪80至90年代的蓝色复古校服,跟着节拍做起广播体操。伸展、转身、跳跃……一个个简单的动作背后,是“一日之计在于晨”的中式生活智慧,也是关于老上海晨间日常的集体记忆。来自希腊的狄安娜(Diana Puzikova)直呼“充满活力,复古校服的设计让我瞬间触摸到老上海的晨间烟火气。”


在有趣的晨练把元气值瞬间拉满后
留学生们手持泛黄老照片
在张园、丰盛里等点位完成
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看着昔日游乐园林变身文化地标,望着石库门街区旁崛起的路易号“巨轮”造型店,加纳留学生安迪(Andy Ogbarmey-Tettey)感慨:“老建筑里藏着新故事,这就是静安的魔法。”
来自俄罗斯的阿纳斯塔西娅·梅利霍娃(Anastasiia Melikhova)表示,南京西路已经成为必推打卡地:“LV‘巨轮’和星巴克太适合分享给朋友。”
狄安娜则从“守旧与创新并存”的城市更新与发展脉络中得到启发,“上海一直在进步,我也要像这座城市一样成长。”




品味静安的生活温度,
怎么能少了美食的“加持”?
王家沙的点心、凯司令的奶油蛋糕、立丰的肉干等老字号风味率先唤醒大家的味蕾——这些美食的制作技艺均已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精彩的创意挑战来了:留学生们用立丰食材将馒头改造成“中式汉堡”。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卡琳娜(Karina Novosselova)惊喜地发现:“本地食材居然能碰撞出全新味道。”狄安娜则对着面筋好奇不已,“看起来像蘑菇,居然是面粉做的,味道非常好。”


文化探索的脚步还延伸到了汉字的世界。留学生们走进上海印刷字体展示馆,跟着讲解员的专业讲解了解汉字印刷的悠久历史,并参与2025社会大美育课堂“古今汉字美学对话”系列活动,在“秋日里的静安”DIY拼字互动体验中“解锁”汉字的神奇密码。


这场松弛有趣的秋日漫游,让国际Z世代们读懂了静安的“双面魅力”——既有弄堂慢时光的从容,又有拥抱世界的活力,更在跨文化碰撞中留下生动的青春注脚。“美丽”“多元”“舒适”“进取”,他们这样定义静安。

记者:邢蓓琳
编辑:徐悦琳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