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规划资源 > 文章详情

【优化营商环境】规划赋能“智造上楼”, 服务护航“老字号攀高”

转自:上海规划资源 2025-10-29 18:02:25

当有着176年历史的老凤祥按下漕溪路总部“工业上楼”改造启动键,从低效厂房到现代化“智造空间”,从单一生产功能到“研发-制造-展示-文旅”多元融合,这座承载上海工业记忆的老厂房正迎来蝶变新生,也是徐汇区规划资源局优化营商环境、全链条精准服务的生动体现。 

01

规划引领,绘就“立体智造”新蓝图

老凤祥创始于1848年,是一家历史悠久、区域经济贡献度较高的优质企业。近年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对生产、办公的空间需求不断增加,但其位于漕溪路的园区,规模小、建筑老旧、配套设施不足,部分生产线需要外借场地进行生产,现有载体已无法满足发展需求,企业更新意愿强烈。

老凤祥地块更新面临两方面瓶颈问题。一是更新区域涉及多个权利人,统一开发进行产权归集,会产生大量税费。二是分期更新建设过程中,存在土地退界问题,导致可建设土地面积较小,影响较大。

结合企业诉求,考虑到老凤祥生产活动所需的空间非常符合“工业上楼”的模式,经进一步研究分析,徐汇区规划资源局建议园区采取一次性整体开发方式,多个权利主体共同参与更新,统一规划设计方案。在规划条件上,充分利用了“智造空间”相关政策优惠,提高更新主体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支持其容积率、边界方案、日照等规划方案优化和调整,帮助老凤祥优化园区功能布局,引进优良设备,提升空间形象。

02

土地赋能,激活存量空间新价值

结合自然资源清查结果,识别出老凤祥漕溪路项目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目标存在差距,开发强度明显不足,难以支撑企业升级发展需求。综合产业用地绩效评估该地块被认定为“低效用地”,更新潜力显著。

徐汇区规划资源局与老凤祥紧密对接,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对这一存量工业用地提升容积率, 打造集设计、生产与展示于一体的“智造空间”。项目建成后,总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其中地上计容面积约4.5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土地利用效率增长近4倍,有效释放了土地潜能,为企业拓展了高质量的发展空间。

作为徐汇区首个成功实践的“工业上楼”范例,该项目实现了从“低效土地”到“高效载体”的转变,破解了空间资源约束与产业升级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项目推动以自然资源清查成果为基础,以产业用地综合绩效评估为有力抓手,系统推进制造业空间从“平面扩张”向“立体集约”转型,充分体现了土地资源在产业赋能与城市再生中的关键作用。

03

审批提速,打造高效服务新样板

项目审批层面,徐汇区规划资源局深入落实审批制度改革,主动跨前服务。针对企业建设手续办理经验不足的情况,明确“营商环境服务专员”与建设方联络并且负责规划、土地各条线的协调统筹,紧密配合项目进度要求。面对工业项目涉及的生产、配套服务等特殊功能需求,主动对接、提前介入,参与方案研讨,帮助方案落地。

04

政策传声,打通惠企利民新渠道

为确保相关企业全面了解政策,结合自身实际精准享受政策红利,徐汇区规划资源局多次组织“政策进园区”等宣讲活动,精准解读《上海市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政策工具箱(2.0版)》《关于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的若干措施》等核心政策。同时针对老凤祥等重点项目,联合多部门开展定制化政策分析解读,通过线下座谈会、线上即时咨询等方式,确保企业全面掌握政策要点,最大化释放政策效能。 

从规划蓝图到落地推进,从政策红利到审批便利,徐汇区规划资源局以全链条服务为老凤祥“工业上楼”保驾护航。未来,徐汇区规划资源局将持续挖掘项目、精准发力,以更优服务、更实举措护航企业发展,为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规划动能。

(供稿:徐汇区规划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