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前夕,一封特别的表扬信,送到了徐汇区融媒体中心。这封信由天平街道太原居民区23位社区老人联名写下,字里行间,饱含深情;所有笔墨,指向一个亲切的名字——“宝宝阿姨”孙鸿银。从50岁到70岁,这位普通的社区志愿者,用二十年光阴织就一张敬老爱老的“温情网”。
徐汇区天平街道永嘉路492号,是老人们心中的“温暖港湾”。今年重阳节,一场热闹的敬老活动如期在这里举行。三十余名高龄老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大排面,捧着香甜的重阳糕,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孙鸿银每次自掏腰包并坚持了十多年的节日约定,而这份温暖,早已渗透在社区老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老人们围在一起开心地吃起重阳大排面
一束鲜花的心意,
重阳与生日的双重感动
活动场地被喜庆的装饰点缀得格外温馨。弄堂口,孙鸿银穿着红色志愿者马甲,笑容满面地迎接每一位前来的老人。“宝宝阿姨,生日快乐!”81岁的张建成手捧一束新鲜的康乃馨,郑重地递到她面前。这一天,不仅是庆祝重阳节,也是提前庆祝孙鸿银的生日。

81岁的张建成特别为孙鸿银送上节日鲜花
“为了买这束花,我跑了好几个花店。”张建成笑着说,“早上太早,好多花店的鲜花没摆出来,最后跑到建国西路才买到。宝宝阿姨对我们好,我也想表达下心意。”不久前,张建成的妻子周彩娣心脏不好,孙鸿银考虑到老人年岁已高,每次去医院检查挂号都主动揽下:“老张你别跑了,我陪她去。”从挂号、候诊到取药,她全程陪着。今年,周彩娣也加入了“宝怡乐”志愿者团队。
活动现场,社区老人和辖区幼儿园小朋友轮番表演节目,老人们看得津津有味,不时拍手叫好。厨房里,“宝怡乐”的志愿者们正忙得热火朝天。一碗碗香气扑鼻的大排面被端上桌,为了让老人们吃得顺口,孙鸿银凌晨5点就起来,到菜市场买了6斤活虾,大火油爆至金黄;80块大排提前用酱油、料酒腌制入味,再慢火炖。“老人牙口不好,一定要炖得烂烂的。”她说。
92岁的张景新吃着面条,眼眶有些湿润:“宝宝阿姨的心细着呢,知道我牙不好,每次都特意给我多炖一会儿。平常在家里,我们老人最怕寂寞,可只要给宝宝阿姨打个电话,她马上就来。上次我腰腿不舒服去医院,没跟她说,她听说了马上赶到医院来看我,那一刻,我真是感动得说不出话。”
“我们写这封表扬信,不是一时兴起,是心里的话憋了太久。”78岁的刘荷花更是单独手写了一封表扬信。她向记者透露,因为家里有特殊情况,48岁就提前退休照顾儿子,“那时候,我不认识宝宝阿姨,可她不知道从哪儿听说了我的事,主动上门来看我,还带了巧克力给孩子。”
刘荷花的丈夫四年前突发脑溢血,抢救期间住进了重症监护室,整整9天半,她几乎崩溃。孙鸿银听说后,第一时间上门,不仅带来了慰问品,还塞给她一笔慰问金——那是她自己的退休工资。“我后来想把钱还她,可第二天她又带来一大包东西,说:‘只要你们好好的,这点钱不算什么。’”刘荷花说:“我总说宝宝阿姨是活雷锋,她对我们大方,对自己却抠门。为了买便宜一两毛钱的菜,她能骑十几分钟的助动车去远一点的菜市场,可给我们买东西,从来不含糊。”
85岁的张韵琴和老伴儿独居,住在孙鸿银家对面。老伴先后开过五次刀,去年还装了心脏起搏器。“我们俩性格内向,不怎么和外人打交道,可宝宝阿姨总能‘精准’地知道我们的难处。”张韵琴仍记得,有一次老伴儿半夜一点多心脏不舒服,她拨打了急救电话,孙鸿银听到急救车的声音就跑了过来,“她帮着抬担架,现场加了微信,说‘有事随时找我’。”张韵琴的手机里,孙鸿银的微信备注是“宝宝老师”,她向记者解释道,“她是我生活上的老师,是我们老年人最贴心的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现在我们老人中还流传着一句话:‘马路上有困难找警察,社区里有困难找宝宝阿姨。’”

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向记者讲述与“宝宝阿姨”孙鸿银的点滴故事
这封表扬信,从构思到定稿,改了好几次。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由老人刘霞君执笔,把孙鸿银的故事一条条写下来。“我们写了三四张纸,都是实实在在的事。”刘霞君说,“宝宝阿姨照顾了我们十多年。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难,她做到了。”
一支团队的传承,
从“我”到“我们”的温暖接力
“宝怡乐”志愿者团队里,有13位核心成员,平均年纪也有70岁,她们大多是孙鸿银的老邻居、老伙伴。76岁的潘正玉跟孙鸿银从小一块长大,2013年她搬到了华泾镇,可每次有活动,她都会凌晨5点起床,转两班公交车,花一个多小时赶来。潘正玉说:“她小时候就热情仗义、爱打抱不平,现在还是这样。她做公益,我跟着她,心里踏实。”烈日酷暑做冰饮,冬至饺子过节汤圆……几乎每个节日都有她们的身影。

“宝怡乐”志愿者团队13名成员
潘正玉记得,2009年第一次和孙鸿银一起包粽子,“那时候永嘉路492号新时代文明实践公共客厅还没建立,我们把粽子都是拿到家里去煮,一锅锅煮好,再由宝宝阿姨挨家挨户送。现在条件好了,今年包了3000个粽子,送给老人、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可宝宝阿姨还是那个样子——食材要最好的,肉要新鲜的,粽叶要洗三遍。”
70岁的项爱芬2021年加入团队,现在已经学会了包粽子、做烧麦。上个月她突发疾病住进急诊室,孙鸿银带着团队成员第一时间去看她。项爱芬说:“我昏迷的时候不知道,醒了以后听说她们来了,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在‘宝怡乐’,我们不是志愿者和老人,是家人。”77岁的周彩娣以前是“宝怡乐”的服务对象,现在成了志愿者。今年端午节,她凌晨就来帮忙淘米、洗粽叶,她表示:“宝宝阿姨帮我走过最难的日子,现在我能做事了,就想帮帮她。”



今年,“宝怡乐”志愿者团队在每个节日里都送上了“温暖”
从2002年冬天第一次推着自行车沿路给环卫工人送赤豆汤,到2008年成立“围裙阿姨”志愿服务队,再到2017年正式命名为“宝怡乐”。孙鸿银获得过徐汇区道德模范、“上海市最美家庭”、“感动上海”提名奖等多项荣誉,团队曾获得“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此前,她还写了入党申请书,如今已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但她最珍视的,是老人们的笑容,是团队成员和丈夫的支持。“我不是什么英雄,就是想为老人们做点实事。”孙鸿银说,她最大的愿望,是让“宝怡乐”的精神传下去,让更多人愿意为社区献出一点爱。
“我从50岁做到了70岁,还要做到80岁!”孙鸿银最后向记者说道,“我们都会老,现在我照顾他们,将来也会有人照顾我们。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一直做下去。”重阳节的活动结束后,她又忙着给没来的老人上门送去重阳糕和大排面……
记者:曹香玉
编辑:陈海笑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