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复旦大学 > 文章详情

入学两个月,校长金力与相辉学堂新生见面都聊了什么?

转自:复旦大学 2025-10-29 16:56:06

今年复旦大学迎来了第二批相辉学员。入学两个月,这群青年学子与他们的学术“大咖”导师们迎来了一场特别的见面会。

10月28日下午,相辉学堂2025级新生见面会暨导师交流会在元·创中心举行。从课堂到社团的新奇体验,从独立求知到团队合作,这些新复旦人分享了他们的成长故事。现场,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与新生们面对面,畅谈科学梦想与创新之境。

1

“在这里,‘一生一导一策’不是一句口号”

相辉学堂于2024年首次招生,是集中复旦最优质资源、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设立的首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型特区”。通过复芏计划、学科交流、行远计划等项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机会深入了解各学科前沿发展、参与科创实践。

今年,学堂在聚焦基础理科的“相辉计划”以及新工科的“香农计划”基础之上,又新增“长水计划”培养项目,面向数理经济,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下文简称:PPE)等方向培养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

“在这里,‘一生一导一策’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我们学习生活的温暖实践。”2025级新文科试验班(长水计划)新生刘芳毓和导师第一次见面时,就沟通了学术兴趣和发展规划,导师在得知她未来有意向进行数理经济方面的研究后,为其“量身定制”了培养路径:经济与数学相结合,辅以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方面的学习。

相辉学堂不是一个模子刻所有人而是通过个性化培养模式,聘请以院士、杰出学者为代表的顶尖师资组成全程导师团队,为每位同学开辟属于自己的路。

“相辉学堂给予了我们最大的选择权。”2025级工科试验班(香农计划)新生王义钦分享了他近两个月来到复旦的所思所悟。

导师彭鑫告诉他:“在大学找准自己真正愿意深耕的领域十分重要。”王义钦对人工智能和软件开发很感兴趣,“彭老师积极给我提供帮助,让学长和我对接,提前学习算法知识,参与应用的测评工作,提前体验科研的氛围。”

“七模金理老师的文学课让我重新思考青春的意义,在南区北区乒乓房来回穿梭,我通过大大小小的比赛认识了许多国内外的乒乓高手。”科研之余,他也在课程、实践中收获、成长。

在相辉学堂,不仅有独立住宿环境,也有学术讨论空间供朋辈间交流研讨。“我们来自天南和海北,又将走向不同的领域,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也有微电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机器人等等……”2025级理科试验班(相辉计划)刘臻分享自己的感受说。

两个月的复旦学习生活,让他认识到了自己新的身份与目标,“如果人生是一篇论文的话,复旦这片土地不是结尾,而是序言。在这里,没有标准答案的人生课题正等待我们书写。作为复旦人,今后的我们一定会为这份人生课题而自豪。”

2

在相辉学堂,打开学习和创新的新境界

相辉学堂一直以来倡导高标准、高挑战、高目标,力求打开学子们学习和创新的新境界。

所谓“高标准”,体现在为每位同学量身定制的成长路径里。相辉学堂目前设置“相辉计划”“香农计划”和“长水计划”三个培养项目,通过个性化培养模式、顶尖师资以及本研融通的立交桥式培养体系等机制,全力支持学生依循兴趣与热爱,向属于自己的“高标准”勇敢进发。

这条追求“高标准”的道路,必然充满 “高挑战” 。金力形象地将其比作一个充满趣味和挑战的“练兵场”。他预见同学们将在此闯关高阶课程、应对精细实验、进行交叉整合,并坦言“难免会遇到失败时的自我拷问”。“但请记住,这些挑战正是成长的必修课。”

这一切的锤炼,最终都指向一个 “高目标”——创新。金力希望大家能成为“能创、会创、敢创”的领军人才。他特别强调,相辉学堂从来不是一个赛道,而是一种优秀人才高浓度聚集、彼此激发、相互催化的生态。他鼓励同学们彼此间多交流,让个体的才智和集体的智慧共振共鸣,共同攀升。

“希望同学们在这里能够勇于质疑、敢于突破,主动参与知识体系的塑造,推动未来学术前沿的发展。学堂期待你们以探索者的姿态,共同书写属于相辉学子的学术篇章。”现场,副校长周磊寄语新生。

3

新增“长水计划”、“外堂学员”

相辉学堂第二年又有新动作

从“什么是黑洞”这个最简单的问题出发,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中心主任袁峰向同学们抛出一系列问题,并以《黑洞》为题开讲相辉大讲堂。

从黑洞的基本概念开始,袁峰带领同学们逐步走近黑洞的观测证据、形成机制以及黑洞周围的物理过程——吸积与外流等。

为了让这些抽象过程变得触手可及,袁峰向大家展示第一张黑洞照片,并播放超级计算机模拟黑洞附近等离子体运动的视频,将复杂的物理公式转化为直观的视觉体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讲座开始前,金力、周磊为袁峰颁发相辉讲堂证书,并为相辉学堂新生导师以及辅导员颁发导师聘书、辅导员聘书。

走入第二年,像相辉大讲堂这样的系列讲座,在相辉学堂已举办十数场,主题涵盖智能机器人、数字经济、哲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前沿领域,为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进行知识积累。

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相辉学堂构建了融合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课程池与个性化发展的综合性培养体系。

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围绕“壁画数字化修复”“多UAV辅助的车辆边缘计算延迟与能耗优化”等跨学科课题开展研究,在导师指导下自主推进课题,逐步锤炼独立研究与团队协作的能力。

今年学堂还将进一步推出“复芏-卿云学术养成计划”,助力拔尖学生在科研实践中不断成长。

为打破学科界限,学堂设立了“理工核心课程池”,开设如《数据科学的逼近论基础》《人工智能生物学》等一系列交叉融合课程,推动学生在数学、物理、人工智能、经济等多领域实现知识融合。

今年新设立的新文科“长水计划”培养项目,也在进一步拓展学科边界。培养项目强调理工科与新文科的交叉融合,关注全球治理、数字社会等复杂系统问题。计划面向数理经济专业开展本博融通培养,面向PPE则强调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培养。

相辉学堂还在今年新增了“外堂学员”,包括来自相关院系拔尖班的部分学子以及通过二次选拔等渠道加入的优秀学子,共同组成相辉学员共同体。

相辉学员们通过活动共享、资源共享、空间共享以及跨学科学生组织等多元方式,建立交流与协作。这种开放式培养模式不仅促进不同背景学子之间的思想碰撞与能力互补,更持续增强学堂的品牌影响力,构建起真正开放、融合、富有活力的交叉创新生态。

组       稿

校融媒体中心

文       字

赵天润、邓晗

摄       影

李玲

责       编

赵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