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小区树木如何保护管理?这场法治观察会“把脉开方”

转自:上海杨浦 2025-10-29 13:04:29

居民王阿姨仰头望着窗前那棵三层楼高的水杉,语气里满是纠结:“夏天它是天然的空调,可一到冬天,屋里整天见不到太阳。”这样的矛盾场景,正是城市社区治理中一道棘手的法治考题——如何让法治力量既能守护绿意盎然,又能照进百姓日常?

近日,一场聚焦“小区树木保护与管理法治困境”的基层法治观察会四平路街道举行。这场由区委依法治区办与街道联合举办的会议,汇聚了政府部门、执法力量、社区代表与业界专家的智慧,共同为这道困扰无数社区的治理难题“把脉开方”。

树木管护陷“多重困境”

会议伊始,四平路街道综合执法队负责人展示了一组令人深思的数据:2020年至今,辖区共办理绿化案件30起,行政处罚金额近20万元。数字背后,是违法砍伐、占绿毁绿等问题的屡禁不止,更是规划建设不合理、养护经费不足、法律意识淡薄等多重困境的叠加。

“技术认定难、部门协同弱成为执法实践中的普遍挑战。”这位负责人的坦言,道出了基层执法者的无奈。而区绿化市容局和城管执法局法制科负责人的补充发言,则揭示了更深层次的制度困境——现行法规存在“模糊地带”,部分处罚依据年代久远,不同部门的职责分工亟待细化与协同。

物业、居委会直面“现实之困”

“一棵水杉的专业修剪费用高昂,但即便按标准修剪后,树木高度仍难解决高楼层居民的采光诉求……”物业企业代表的发言引发了全场共鸣。

这位每天与树木打交道的一线管理者算了一笔账。居民质疑修剪效果,认为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而不修剪又面临投诉压力,物业仿佛置身于“剪刀差”的漩涡中。

居委会代表的讲述则充满了市井智慧与人情温度。其中有个案例令大家印象深刻:两户居民因一棵香樟树争执半年,一方要保绿荫,一方要争阳光。为此,居委会干部组织双方召开了多次“树荫茶话会”,最终达成了错时修剪的协议。“法律条文是冰冷的,但执行过程需要温度。”这位代表道出了基层工作者的心声。

专家、监督员贡献“智慧方案”

面对复杂症结,区绿化市容局法治观察员、园林专家高国荣带来了专业解读。他援引最新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居住区绿化调整及树木修剪工作的若干规定》,提出系统性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实施分级管理、加大专业人才培养、推动操作指引精细化。这些建议直指当前治理的软肋,让规则从“纸上”走向“地上”。

而区人大代表、上海电信应急局党委书记、局长刘英勇的发言则打开了新视野。他建议为城市树木建立“数字身份证”,通过大数据实施健康评估,实现每棵树的精细化管理。“将行政处罚与个人信用管理挂钩,既能形成有效约束,又能提升管理效率。”这个充满科技感的方案,为传统治理注入了新动能。

在“红线”与“底线”之间寻找平衡点

“既要维护法律红线,也要守住民生底线。”四平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周辉的发言点明了治理的核心要义。他表示,要加强全过程普法宣传,改变“事后才知违法”的被动局面,在老旧小区更新过程中找到绿化与民生的平衡点。

区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何昂的总结发言则升华了会议主题。“坚持‘力度’与‘温度’并重,既要严格执法,又要善用调解机制。”他告诉记者,多个部门需要协同发力,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实现共治局面。法治不是冰冷的条规,而是有温度的生活艺术。

据悉,此次基层法治观察会不仅精准切中了当前社区治理的痛点,还通过集思广益,为破解小区树木保护管理难题描绘了清晰的行动路线。下一步,这些“金点子”将尽快转化为治理的“金钥匙”,让法治力量守护好社区的每一片绿荫。

文字 | 窦雨琪

图片 | 窦雨琪

编辑 | 周梦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