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崇明 > 文章详情

“病不孤行”!崇明这个项目让大重病患者身暖心更安

转自:上海崇明 2025-10-29 10:45:26

“阿姨,咱们把身体靠墙,手贴墙面,像这样慢慢往上爬……”在堡镇桃源村,家庭医生宋春花一边柔声指导,一边用手轻轻托住陈阿婆的肘部。抗癌八年的陈阿婆是位低保边缘家庭患者,术后手臂活动不便,这两个月,在宋春花一次次上门“手把手”辅导下,她的手臂力量已逐渐改善。

如此温馨的场景,在崇明并非个例。记者了解到,今年6月,区民政局探索推出了“病不孤行”因病致贫精准帮扶项目,将专业医疗与社会温暖持续送进崇明堡镇232名低保和低保边缘的大重病患者的家中。

一人一策:精准帮扶帮到“根子上”

面对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中的大重病患者,单纯的经济救助往往难以从根本上缓解其困境。为此,区民政局试点推出“病不孤行”项目,依托专业化、差异化的服务,构建起“生活+健康+心理+社会”四位一体支持体系,真正把帮扶“做到根子上、扶到心坎里”。

在项目启动前,承接该项目的崇明星育社会公益服务所,在上海市帮困互助基金会的支持下,以及堡镇高明雪救助顾问工作室的协助下,已完成对所有服务对象的深度走访,并建立起“一人一档”精准需求档案。在此基础上,项目组建起一支涵盖心理咨询师、医生和志愿者的专业团队,确保帮扶措施“靶向发力”。医生围绕“癌症防治—康复管理—营养保障”提供系统性指导,不仅为大重病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康复方案,也致力于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素养。

在堡镇财贸村,70岁的吴阿婆前不久刚完成阶段性化疗,正处于恢复关键期。宋春花医生评估其情况后,不仅制定了详尽的康复计划,更将健康指导延伸至日常饮食。在她的建议下,吴阿婆的丈夫调整了日常饮食结构,增加了优质蛋白如鱼、瘦肉、蛋奶和多种蔬果的摄入,并建议烹饪时以蒸、煮、炖为主。如今,吴阿婆的健康管理意识逐渐提升,身体状况也在好转。

心灵处方:专业“话疗”抚慰焦虑心灵

除了身体的病痛,心灵的困境同样需要被照亮。“病不孤行”项目还特别引入专业心理支持,这也成为抚慰患者情绪的“暖心良方”。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郭燕是团队中的固定成员,她每季度上门走访,为不同患者量身定制心理“处方”。面对病情稳定的陈阿姨,郭燕像一位老朋友,笑着鼓励她寻找生活乐趣,共同规划下一个“小目标”,尝试和朋友组队进行短途旅行。而对于情绪低落的吴阿婆,她则以科学的病情分析驱散其心中忧愁,并鼓励她从身边小事做起,例如每天在院子里多走2圈或者种些花草,希望她从细微的坚持中重拾对生活的信心。这种贴心而专业的“话疗”,有效缓解了他们的焦虑与抑郁,让他们重新看见了生活中的光亮。

善心循环:受助者成为助人者

更值得一提的是,“病不孤行”项目中还涌动着一股“受助-助人”的良性暖流。志愿者黄琴琴每月两次上门,为行动不便的服务对象提供居室保洁、代办采购等服务。黄琴琴本身也曾是社会救助对象,特殊的经历让她更能体会受助者的无助与渴望。“我懂他们的难处,能帮一点是一点。”在助人的过程中,黄琴琴也找到了前所未有的自我价值感。

经过四个月的专业支持,这些因病致贫的家庭正悄然发生着可喜变化。“‘病不孤行’项目不仅要解决救助对象的眼前之困,更着眼于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让每位受助者都能真切感受到,他们并非在独自承受风雨,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与力量始终相伴。”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石思嫣

编辑:焦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