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江区小昆山镇秦安居民区,有一间看似寻常的粮油店,却成为街坊邻里心中一座温暖的灯塔。店内一侧,各类粮油商品码放整齐;另一侧墙上,密密麻麻的锦旗与奖状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无声地诉说着店主周俊标与妻子陈小珍守信经营、热忱助人的动人故事。
一诺千金,在诚信经营中筑牢家庭根基
1998年,怀揣着3000元本金,周俊标从江苏东台只身来到小昆山创业。在小昆山农贸市场旁,他租下一间仅15平方米的商业用房,开始了粮油销售的生涯。创业维艰,他深知“诚信”二字是立身之本。从开业第一天起,他就坚持采购优质粮油,做到秤准量足、价格公道。“做生意就是要让人放心”,这是周俊标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二十五年如一日的经营准则。
在日常经营中,周俊标尤其关注社区里的老年顾客。看到许多腿脚不便的老人购买米油后搬运困难,他主动承诺:“以后您们需要什么,我给您送上门!”一句简单的承诺,化作二十余年的坚守。从最初自己骑着三轮车穿街走巷,到后来组织人手形成规范的配送服务,无论严寒酷暑,只要顾客有需要,周俊标的送货服务从未间断。这份超越商业本色的坚守,让他与社区居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结,留下了诚实守信的美好印象。
热心公益,在奉献社会中彰显家庭担当
周俊标家庭的“美”,不仅在于他们对诚信的坚守,更在于他们对社会的无私奉献。他与妻子陈小珍始终认为,家庭的温暖不应只局限于自家屋内,更应播撒到社区这个更大的“家”中。多年来,夫妻俩带着一双儿女积极投身社区志愿服务,成为居民区有名的“公益家庭”。

2024年秦安商圈党支部成立后,周俊标以党建联盟为“桥”,从只身打拼的个体商户到凝聚30余名志愿者的党组织书记,他用24年时间完成了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合力汇聚。他主导的“板凳议事会”成为解决商圈难题的重要平台。每季度,他召集社区、律师、民警、政协委员及商户代表协商,累计解决了雨水管重排、安装70个插口集中充电桩等60余项难题。今年新增的“季度民生清单”制度,年初收集需求,年内分批次推进,已成功解决“规范商圈非机动车停放”“增设老年食堂配送点”等8项任务。其中,协调增设的3处智能停车区,有效缓解了商户卸货难问题,为商圈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依托“周俊标书记工作室”,他协调并参与每月“为民服务日”。活动现场,剪发、修理小家电、磨刀、修伞等便民服务一应俱全,从上午9时持续至中午12时,只此一项志愿服务累计时长51个小时。夫妻俩也经常自掏腰包,为社区里的困难家庭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用实际行动让居民深刻体会到“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谛。
家风传承,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时代新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周俊标夫妇的言传身教,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在这个充满爱与责任的家庭环境中,一双儿女从小耳濡目染,将父母的优良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女儿在大学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成立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她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将“诚信发展”作为企业的核心理念,沿着父亲走过的守信重诺之路坚定前行。正在警校求学的儿子,则从父母的公益实践中汲取力量,不仅在校内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活动,更在奉献与付出中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从警初心。孩子们在不同领域延续着父母的价值观,这种代际传承正是文明家庭最动人的写照。
廿五载春秋,一方小店。周俊标家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坚守,将诚信经营、热心公益化为日常,在平凡生活中书写了不平凡的文明家庭故事。他们以小店为营,以社区为家,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家”作为社会细胞所应承载的责任与担当。这个“海上最美家庭”如同一盏明灯,用其温暖的光芒照亮了社区,也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生动注脚,激励着更多家庭见贤思齐,共同涵养社会新风尚。
■小昆山镇分中心供稿
■文字编辑 张小小
■栏目责编 张小小 ■栏目主编 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