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要不是你们,我们家哪会有现在这么好的生活。”丨闵行情

转自:今日闵行 2025-10-28 21:59:47

风景之外

还有怎样的生活?

闵行有这样一群人

跨越千山万水,离别温馨小家

奋战在远方对口支援的第一线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三十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华坪小学的学生来诵读《在远方》今天,你将听到的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点击收听音频

激情燃烧的岁月
作者:马士亚

不知民间冷暖,哪有济世情怀。走出“舒适圈”的我把这里当故乡,把群众当亲人,他们的每一句“感谢”都成为我不断前进的动力和压力。

2017年,犹记得那个寒风刺骨的冬日,我肩负重责,心中满是忐忑,前往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挂职锻炼。踏上那片土地的一瞬间,凛冽的风如冰刀在脸上划过,那时,我便想一定要尽自己的一切力量给这里的人们带来温暖。

初到龙陵县的我,对一切都感觉到很陌生,要想很快地融入角色并非易事。一边学习掌握相关政策法规,一边深入基层一线走访调研,成了我每天工作的日常。

正所谓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当我深入了解到龙陵县的县情、贫情时,不禁感叹于龙陵与上海的差别之大,更感恩于组织给了我走出“舒适圈”的机会。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我努力动员社会力量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真正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同时,积极动员当地龙头企业在深度贫困村成立特色产业合作社和培养种养殖大户及能手,做到精准帮扶。

在龙陵县龙山镇核桃坪村,我认识了熊能虎,他是这里的生态鸡养殖户。原本他们一家人一直过着安稳的生活,熊能虎与他的妻子辛勤劳动,养家糊口不成问题。不幸的是,熊能虎得了风湿病,虽然称不上是什么极其严重的病症,却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正是在这万分艰难的时候,他的妻子却离开了他,留下70多岁的老母亲与患病的熊能虎相依为命。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一度让他萎靡不振,终日躺在家中长吁短叹,日子久了,熊能虎的病情更加严重了,年迈的老母亲陪在他身旁却也是束手无策。

我们得知此事,便及时动员当地龙头企业扶持熊能虎饲养生态鸡,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熊能虎也十分用心,投入了百分百的精力和热情,正因如此,他养的鸡成功率达到了100%。通过养鸡,熊能虎看到了希望,每天的充实生活让他找回了笑容,身体也大有好转。“病了这么久,我实在看不到未来。要不是你们,我们家哪会有现在这么好的生活。”一见到熊能虎,他便紧握着我们的手说道。

援滇干部下乡走访调研

挂职干部只有把挂职地当故乡,把群众当亲人,用心用情用力扶贫,千方百计开展社会动员,才能充满激情和动力,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帮扶。

一年以来,我走遍龙陵的山寨乡村,了解民情,制定帮扶实施方案,把中央东西部扶贫政策和上海人民的真情厚意落实到了每一项工作中,努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龙陵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做到“输血”和“造血”并举。

这段时间,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龙陵感谢你。”一句感谢,是肯定,更是压力和动力。作为上海的挂职干部,我时刻铭记着这个身份的使命和责任,我们既是援助项目的推进落实者,也是两地联络的使者,更是上海在当地的代表和形象。可能每个人来到这里都有各自的原因,遵循指示也好,积累基层经验也罢,但我们都在扶贫一线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我想,这就是我们激情燃烧的岁月。

马士亚,男,1970年生。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为上海市第十批援滇干部,担任龙陵县扶贫办副主任。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三十们邀请了闵行区华坪小学的学生来诵读《在远方》。一张张脱贫的笑脸和村民们又燃起的希望,是在远方的那些对口支援干部们克服环境、生活和工作困难的最大动力。他们履职尽责、不辱使命,不断传递着来自上海的温度、闵行的温度。作为“发现闵行之美”系列文史丛书“百舸争流”辑中的一册,本书是对闵行对口支援工作另一种形式的总结和追述,更是一种对未来的展望和期盼。

2025年10月起,第三十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上海市闵行区华坪小学 张之悠
编辑:陈依婷

初审:岳顺顺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