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浦东观察 > 文章详情

精确“复原”恐龙后能实现“复活”吗? 全球馆长助力科学传播从“看展”升级为“深度参与”

转自:浦东观察 2025-10-28 21:33:24

“现在科学家对恐龙的复原越来越精确,这都是基于科学方法的进步。公众对恐龙能否‘复活’的关注,对科研界来说是更具挑战的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有可能“制造”出活着的恐龙。“不过它可能跟远古的恐龙有一些差别,但是外形上、行为上也许是很近似的。”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恐龙种类最多的国家。10月27日至31日,全球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科普机构负责人齐聚上海,参与由上海科技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的“中国恐龙:从科研探索到科学教育”国际研讨会。



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泰国、蒙古国、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德国、南非等国家的20余位全球顶尖古生物学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及科学教育专家,与全国数十家科研机构、博物馆、企业的百余位嘉宾共聚一堂,共同探讨恐龙研究前沿动态、先进技术应用以及科学传播与公众教育的创新思想和路径,推动恐龙研究与教育的国际合作,拓展自然博物馆的学术与社会功能。


徐星院士、美国加州科学院院长斯科特·桑普森(Scott Sampson)、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古生物学家、英国皇家学会2024年度奖章获得者艾米丽·雷菲尔德(Emily Rayfield)、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先后带来主旨报告《中国恐龙古生物学的回顾与展望》《重思恐龙的意义》《复活恐龙:古生物科学的变革性进展》《恐龙展与科学教育》。专家们介绍了中国恐龙古生物学研究的主要成就,也从国际视角阐述了古生物学研究的突破进展,并展望了恐龙古生物学与科学教育的未来研究和发展方向。


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发现并确定300多种恐龙,在全世界首屈一指,中国在恐龙研究领域的发现也具有巨大潜力。如何将恐龙的科学传播从“看展”升级为“深度参与”?上海科技馆一直在努力。


今年5月,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正式开放。本次大展汇聚全国12家科研院所和科普场馆的118件代表性恐龙标本和重要模型,一大批科研价值极高、从未走出研究机构的珍贵标本来到上海与观众见面。


据上海科技馆介绍,“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累计接待观众近40万人。“全球的孩子都喜欢恐龙,一方面我们会推出中国恐龙巨幕电影,目前正在抓紧筹备中。另一方面,我们还将运用多元素来呈现中国恐龙的特色,比如音乐剧等。”倪闽景同时透露,“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还受到了海外的巡展邀约。


在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还参观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及正在展出的“中国恐龙大展”,30日赴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与上海博物馆(东馆)参观考察,感受上海文博与科普事业的蓬勃活力。


“恐龙大展取得了社会热烈的反响,此次国际研讨会也是从科学研究探索延伸到科学教育的重要表现,就像对恐龙的研究,不会局限在自然科学领域,会不断交叉融合延伸,包括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等,这是一个大趋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表示。


作为连接恐龙科研与科普的关键平台,此次研讨会不仅充分彰显了中国恐龙研究的全球影响力,更成功为古生物领域技术创新、公众教育升级及国际协作搭建桥梁,助力科学传播从“看展”升级为“深度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