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确认了
3株树木为古树
2株树木为古树后续资源
至此
本市共有古树名木1890株
古树后续资源953株
我们一起去看看新增的有哪些?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位于中山东路东果子弄2号的古银杏,已在此伫立百年时光,它枝干如铁,挺拔耸立。此地旧属东果子弄,相传为明末抗清名臣张肯堂故居所在,后亦作清代沈姓大户的庭院,古木葳蕤,浓荫叠翠,承载着数代松江人的记忆。
百余年来,这株古银杏始终静守于此,春发新绿,秋染金黄,默然见证着东果子弄的沧桑变迁。它与近旁的周氏宅、叶氏宅等文物建筑相伴相望,共同编织成一条绵延不断的松江历史文脉,在岁月流转中,诉说着土地与家国的深沉故事。

在叶榭镇马桥村大场453号,一棵朴树已在此静立百年。粗壮的树干挺立于厚重的泥土中,斑驳间镌刻着风雨的笔迹。虬枝盘错,向四方伸展,撑起一片亭亭如盖的浓荫,仿佛岁月的华盖,静静庇护着脚下的土地。
据回忆,这棵树的生命约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自她的祖母一辈便深深扎根于此,默默见证了一个家族五代人的生息与绵延。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故土渐次苏醒,老屋随光阴褪去旧貌,村民陆续迁入新居,唯有这株朴树,依然守望着这片熟悉的土地,成为贯穿家族百年记忆的情感坐标,亦是一段活着的乡愁史诗。

在大团镇金园村的一座院落中,屹立着一棵百年枣树。它由现任主人的曾祖父亲手栽种,历经数代人生息流转,静静见证着一个家族的岁月更迭。据老人回忆,自他孩提时代起,这棵枣树便已枝繁叶茂;直至今日,依然年年果实累累,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在上世纪,树上的枣子曾是孩子们珍贵的甜蜜;如今每年七八月枣熟时节,许多离家在外的村民仍会专程返乡,摘几颗鲜枣,寻味那一口“老家的味道”。这棵枣树,不仅记录了时光的变迁,更承载着一份绵长而深厚的乡情。

闸北公园的草木间藏着穿越时光的故事。这里原名“宋公园”,是为纪念民主先驱宋教仁而建。在旧钱氏宗祠与基督教堂墓园门房之间,一株罗汉松静静矗立,成了园中的“时光见证者”。
这株罗汉松自带古朴气韵,枝干遒劲如铁,拧着岁月的纹路向上生长,即便历经沧桑,仍透着蓬勃生机。八十年光阴流转,它见过宋园的晨钟暮鼓,听过往游人的轻声缅怀,也亲历了城市的变迁迭代。
如今,它的树形舒展优美,不张扬却自有风骨,与一旁的文物建筑相映成趣——青砖黛瓦映着苍松翠影,烈士英魂伴着草木清香,共同勾勒出闸北公园独有的庄重与雅致。

与2095号银杏古树一同生长在中山东路东果子弄2号的,还有树龄八十年的紫薇。据《松江老街巷》记载,东果子弄曾为明代官宦巨贾聚居之地,弄口有明代张肯堂旧宅;沿弄而入,复园(钱家花园北门)的痕迹隐约可寻,似能瞥见昔日园景;到了弄底,临近北俞塘的地方,曾是明代后期大画家孙克弘打造的“孙园”,亭台楼阁、奇花异木,极尽园林之胜。
若有机会路过,不妨在紫薇树下多待片刻——看花瓣落满肩头,听风穿过枝叶的轻响,那些沉淀在东果子弄里的明代故事,或许会伴着花香,轻轻叩响心间。


古树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是老百姓乡愁的寄托,它们连通了历史、现在与未来,成为城市中难得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素材来源:绿化指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