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份上海某科技企业的授信材料,资产负债表上,没有厂房,没有机器设备,没有可供抵押的土地。企业的价值,藏在一行行代码里,固定在一项项专利中。 一场无声的博弈,在传统信贷逻辑与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需求之间展开。此刻,银行的选择,不仅会决定资金的流向,更是在回答一个时代命题:科技企业的未来已来,金融应该如何去服务它? 这个瞬间,发生在北京银行上海分行的一次贷审会上。“我们支持的,是中国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未来。”上海某科技企业最终获批贷款1000万元,同年9月该笔贷款纳入人民银行专为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升级打造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名录。 在“十四五”发展的五年里,北京银行上海分行经历了一个个这样的瞬间。分行紧扣时代脉搏,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复兴和上海发展的宏伟进程中,以“金融报国”为初心,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使命,为上海科创企业注入强劲动力,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架起金融桥梁,展现了自身的责任与担当。
服务“专精特新”的上海样本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中国经济进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驱动力的深水区,科技金融就不再是一个选项,而是银行的一道必答题。 北京银行总行将“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确立为“第一战略”,将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定为“一号工程”,致力于打造“专精特新第一行”。“十四五”期间,上海分行将总行的战略决心与上海特色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科创金融服务路径,成功打造出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题的“上海样本”。 “硬科技”企业的攻关领域,往往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回报慢。这家科技企业深耕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领域,作为连接智能硬件厂商、开发者与用户的中枢平台,该企业已跻身腾讯、百度、华为等国内头部企业的核心供应商。然而,“轻资产、高研发”的典型特征,使企业在传统信贷体系中仍然会遭遇“融资难”的尴尬。企业的核心价值是无形的专利技术和软件著作权,难以被标准化的财务报表所体现。 转机出现在2025年4月,当人民银行将北京银行纳入四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对象后,上海分行敏锐地捕捉到政策机遇,第一时间主动作为,将这家科技企业纳入重点支持名录,并为企业量身打造了融资方案。 回看这一笔业务,实现了三方面的突破: 一是分行服务团队突破了对传统抵押物的路径依赖,组织专家深入剖析企业拥有的核心专利价值,创造性地将知识产权评估的权重提升至授信决策的核心维度。实际上,这更体现了对企业未来的判断和投资。 二是依托北京银行专门为科创企业打造的线上产品“领航e贷”,整个审批流程被极限压缩。相较于传统信贷流程,周期缩短了三分之二,为技术迭代争分夺秒的科创企业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三是通过充分运用人民银行再贷款的低成本资金优势,分行得以用更优惠的利率为企业提供融资,实实在在地降低了企业的财务成本,让宝贵的资金能够投入到研发的“生命线”上。 最终,当1000万元再贷款资金入账,助力这家科技企业在国产移动智能终端领域加速前行。这一案例,展现出“政策—银行—企业”高效协同的强大威力,也让北京银行上海分行打响了“科创金融”的品牌。 在服务另一家“专精特新”企业过程中,上海分行再次展现了服务科创企业的模式创新。 “专精特新”企业类似于“隐形冠军”企业,它们规模或许不大,却在各自的细分领域拥有一技之长。分行面对的这家专注于大模型垂直应用的“专精特新”企业,就是其中代表。和广大科技企业一样,它也面临着“轻资产、融资难”的共性挑战。 银行服务这类企业,不能用传统的理念和模式,而是需要一套能够读懂企业“专长”、理解企业“特质”、支持企业“创新”的金融解决方案。为此,北京银行上海分行组建了专业的服务团队,深入企业一线,广泛开展走访调研,精准把握企业的核心价值与发展需求。 在这次服务中,“领航e贷”再次成为破局“利器”。这款产品的核心设计理念,就是摆脱对固定资产等抵押物的依赖,构建起一套全新的综合评估体系,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专业团队实力、市场发展潜力、订单合同情况等非财务要素,都纳入综合评估体系。同时,为企业建立信贷审批绿色通道,显著提升了服务效率,确保资金及时到位,有效支持企业发展。 这些努力,为科创企业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银行不仅给了我们急需的资金,更重要的是,他们真正看懂了我们的价值。”该科技企业负责人说。 在北京银行上海分行的全方位支持下,该“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活力被进一步激发,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的速度显著加快,市场竞争优势愈发明显。经过此次合作,银企双方也建立起深度互信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共同成长、互利共赢的局面。 北京银行上海分行以实际行动证明,服务科创企业,不能依赖个案突破,而要构建一套成体系、可复制的创新服务模式。分行从关注抵押品,转为关注企业未来潜力,通过转变服务理念,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流程,切实解决了科创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题,也打造出银行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群体的“上海样本”。 为“双循环”畅通筑起金融桥 在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金融的“桥梁”作用显得尤为关键。北京银行上海分行凭借地处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上海的区位优势,将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自身发展的核心使命之一。 自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伊始,北京银行便紧跟国家步伐,以战略眼光看待跨境金融业务。从2014年成立自贸区项目推动小组,到2015年11月通过人民银行分账核算单元(FTU)资格验收,再到2016年3月,分行正式成立上海自贸区业务管理中心,并发布“自贸盈”跨境金融服务品牌,稳步推进自贸金融发展,创新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自贸区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探索对外贸易跨境投融资的有力抓手。”北京银行董事长霍学文指出,“我们积极落实开放政策,创新探索自贸区金融业务……上海自贸区业务管理中心,已成为北京银行服务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出海口’。” 这个“出海口”,依托“FT+NRA+传统”三大账户体系,为企业提供了“境内+自贸区+境外”“在岸+离岸”“本币+外币”的全景式、立体化产品组合方案。 在大洋彼岸的印尼群岛上,一家中国企业集团投建的年产480万吨焦化项目,一举成为印尼规模最大的同类项目,这也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总包的最大规模焦化项目。这个大项目建设落地的背后,离不开金融机构的给力支持。2024年5月,为更好地支持这一“一带一路”重点工程,上海分行联合系统内兄弟分行,创新性地组建了“内部+跨境银团”,成功参与了总金额5亿美元的银团项目,并实现首笔2250万美元的放款。 这笔业务的里程碑意义在于,项目团队首次直面并成功解决了中、印两国双边税收协定下的贷款利息所得税代扣代缴问题。这个技术细节,体现了银行跨境服务的专业深度,为未来在南亚乃至更广阔的“一带一路”沿线开展业务,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2024年8月,国内最大互联网生活平台需要一笔总金额高达24.5亿美元的涉外并购贷款,该项目迅速引来国内外顶尖银行的激烈角逐。对于北京银行上海分行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时行内尚无成熟的跨境并购贷款产品,竞争对手却个个实力强劲。 一场坚忍不拔的攻坚战就此上演。面对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总分行高效联动,迅速组建起一支精英项目团队,高效支持、部门协同、坚持不懈成了团队的制胜法宝。在总行交易银行部的专业指导下,团队成员夜以继日,攻克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策难题:37号文返程登记问题、27号文回流及归还内保外贷限制性问题、外债登记问题、履约合规性问题、跨境资金池有效额度问题……一个个“拦路虎”被逐一击破。 至今,参与项目的员工仍然记得,一次内部讨论,持续至凌晨两点。正是凭借这种抽丝剥茧的专业精神和务实作风,北京银行在短短一周时间内,就完成了总分行两级审批,成为众多竞争同业中,第一个拿到批单的银行。 “高效!”第一次合作之后,客户就给予北京银行这一最高赞誉。最终,2025年9月11日,成功落地上海分行单笔金额最大的跨境人民币并购贷款,金额高达13.95亿元人民币,带动各项业绩提升。这不仅是一笔重大业务的成功,更是北京银行专业能力、协同效率和服务精神的有力展示。 2016年至今,上海自贸中心先后为某大型国企南非生产基地建设提供4000万美元融资支持;创新运用内保自贸贷等跨境金融工具,参与某央企集团为粮食安全组建的超大规模并购项目,为企业提供7亿美元融资;通过银团贷款方式为“中巴经济走廊”重点项目——巴基斯坦某电站提供3900万美元长期信贷支持;为国内头部乳品、冷冻食品企业在加拿大、美国建立生产基地提供信贷支持;积极响应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向全球领先手机CMOS影像传感器生产商发放5亿元跨境人民币融资,有效降低企业汇兑成本…… 北京银行上海分行的足迹,遍布全球,每一步都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构筑跨境服务“护城河” 如果说服务国家战略体现了金融的高度和格局,那么,深化场景创新与推进数字化转型,则决定了金融服务的精度与效率。 上海,正瞄准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目标全速前进。北京银行上海分行紧贴城市发展脉搏,将金融服务深度嵌入航空、航运等特色产业场景。2024年,分行为某航空公司的境外子公司提供了跨境人民币融资,用于购置全新的空客A320飞机。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融资的投放和后续的租金收入,均使用人民币结算。这不仅为客户提供了高效直接的融资方案,避免了汇率波动风险,更是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力推动。 与此同时,一场深刻的数字化变革,为跨境金融服务插上科技的翅膀。面对自贸区政策变化快、创新业务多的特点,北京银行上海分行持续发力数字化转型。 一方面,推动产品与功能的线上迁移。北京银行自贸分账核算单元的网银端功能不断迭代,在原有六大功能基础上,实现了大额外币现汇跨境汇出、跨境人民币汇出、全量跨境汇入汇款等核心业务的线上办理,极大优化了业务流程,提升了客户体验。同时,上线“外汇京管家”品牌专区,能为企业灵活组合多种汇率避险产品、结算、融资、存款服务,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加快风险管理的智能升级。随着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外汇流动性管理成为企业的核心痛点。上海分行通过更新优化头寸管理系统、资金清算头寸实时监测模块,实现了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动态、实时、精准监控,确保了跨境资金结算的高效与合规,有效防范了流动性风险。 同时,加强客户服务的精准赋能。依托不断完善的机构用户管理系统、对公客户信息系统等数字化平台,分行能够更精准地筛选和识别存量客户中的跨境业务潜力,通过丰富创新的错币种低风险组合产品方案,帮助客户突破币种限制,灵活选择低利率币种融资,同时锁定汇率风险,为企业出海发展精准赋能。 2024年5月15日,自贸区FTU分账核算单元成功落地北京银行上海分行当年首笔人民币涉外银团贷款。该笔银团借款人为某集团(香港)控股有限公司,贷款全部由上海自贸区FTU分账核算单元投放。银团总金额60亿元人民币,期限三年。既满足了企业需求,又提升了分行资产规模和中间业务收入。 一系列亮眼数据见证了上海自贸区业务管理中心的工作成效。截至2025年9月末,上海自贸中心总资产287亿元,累计服务上海本地和兄弟分行联动客户785户,境外、区内企业发放贷款285亿元,支持走出去企业境外发行债券586亿元,实现跨境结算量623亿美元,有效满足中资企业跨境资金结算和融资需求。 展望“十五五”,北京银行上海分行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继续优化科技金融服务,做深跨境金融服务,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贡献源源不断的金融力量。 本文来源:解放日报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