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左佐
南汇支线 1 标
下盐路工作井~浦东3号航站楼站工作井
盾构区间顺利贯通

近期,历经数月掘进,随着最后一块洞门封板精准就位并完成加固,南汇支线1标14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申拓号”顺利接收,标志着南汇支线浦东3号航站楼站~临港开放区站区间主体结构全部完成,为后续隧道内部结构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汇支线1标盾构区间长约1025米,共513环。区间为单洞双线结构,采用1台14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进行施工,由下盐路工作井始发,推进至浦东3号航站楼站工作井接收。

施工过程中,采用全预制拼装技术,有效保障了盾构区间的施工效率与安全质量。

为攻克盾构接收作业的高风险难题,项目团队针对接收井周边地层,采用“三轴搅拌桩 + MJS桩”组合加固工艺进行全方位加固,有效阻断了地下水通道。

此外,项目团队还提前预判盾构接收全过程可能出现的姿态偏差及风险点,将接收流程细化为“洞门探孔、分层凿除、环箍注浆、盾构进洞、洞门封堵”五大环节,明确具体责任人与时间节点,对垂直运输、管片拼装、注浆作业等工序时间进行精准把控,实现了“分秒必争、无缝衔接”。接收井现场配备了应急排水泵、应急发电机、应急堵漏材料及堵漏设备等应急物资,确保应对突发情况实现“秒响应、快处置”。
示范区线16标
“申平号”盾构机分体始发顺利完成

近期,上海示范区线16标取得重大进展,“申平号”盾构机顺利完成分体始发,标志着项目建设正式进入盾构掘进阶段。此次分体始发也是市域线14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首次实施。

示范区线16标位于闵行区华漕镇,盾构区间全长4.3公里,隧道呈W形纵坡。区间采用1台14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进行施工,自芳乐路站始发推进至中间风井接收。隧道区间具有“软、难、险、新”四大特点,地质条件复杂多变,需穿越软弱地层、富水砂层以及多处河道、建(构)筑物等风险源。

针对盾构始发井空间狭小等不利因素,项目团队创新性采用“分三次装机、分阶段始发”的分体始发工艺,将盾构机主体与泥浆循环系统、管片运输系统等后配套系统分离,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核心掘进+辅助支撑”的灵活组合。

具体操作上,首次装机完成刀盘、前盾及中盾组装,形成核心掘进模块;二次延伸在隧道掘进至20米时,吊装下井安装连接桥;三次贯通在隧道掘进至80米时,完成剩余所有后配套设备的连接,形成完整施工链。这种分体始发方式如同“拼搭积木”,有效解决了始发场地空间受限的问题,为项目建设高效、有序推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与空间。

此外,“申平号”盾构机内部还配备了智能建造管理平台,该平台集成了隧道监测、激光导向、压力传感等200余个监测点,可对盾构姿态、推进速度、土压平衡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实现毫秒级响应,为盾构施工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