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桥、流水、乡村咖啡……行走于村里的乡间小道,宛若漫步在一个美丽、雅致的大公园里。”周末,浦东新区老港镇牛肚村迎来一批又一批游客,大家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牛肚村由原牛肚村和西沙村合并而成,因形似“牛肚子”而得名。村域总面积5.3平方公里,下辖25个村民小组,共2094户,户籍人口5034人,常住人口3896人。近年来,村里紧扣现代农业和休闲文旅两大主导产业,依托牛肚雪菜为首的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和浦东红窑为主的新晋网红点的火爆热度,围绕“绿野牛肚,文旅红窑”的创建主题,将牛肚村打造成为有产业支持、有文化底蕴、有田园风光、有清洁环境、有功能服务的幸福乡村。

“牛肚村里没有牛肚,全是雪菜!”

雪菜炒毛豆的鲜香、雪菜蒸黄鱼的醇厚、雪菜肉丝面的家常……对上海人而言,雪菜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提鲜密码”。

作为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牛肚雪菜制作技术”的发源地,牛肚村以雪菜产业为核心,串联起种植、加工、文旅、增收全链条,让“雪菜绿”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明底色,也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走进牛肚村的高标准农田,连片的雪菜长势喜人。“现在我们推广水稻和雪菜轮种,种植户的收入也提高了!”据老港镇乡村振兴工作部部长顾熠澐介绍,依托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契机,牛肚村实施了1565.6亩高标准农田改造,并与上海弘辉种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350亩水稻—雪菜种源基地,从筛选优质种源到完善产业链建设,推动食品级生产加工进园区,打造“研发+繁育+推广”的良性产业体系,不仅提升了雪菜加工基础设施能力,也为雪菜产业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地预计可实现年产雪菜8000吨、年销售额6000万元,年辐射镇域种植面积约5000亩次。”顾熠澐说。
小小雪菜怎么实现“身价”跃升?这背后藏着“三农”工作者对品质的把控,也蕴含农产品的品牌加持。在村里的雪菜加工和冷链中心,机器轰鸣不停,新鲜采收的雪菜经过清洗、腌制、包装等工序,变成了即食雪菜、雪菜酱等产品。“我们以‘牛桥’本土品牌为核心,把原来的旧厂房改造成现代化加工车间,日加工量可达8万包。”顾熠澐表示,通过完善产业链,雪菜不再是“论斤卖”的初级农产品,而是变成了“按包售”的特色商品,附加值显著提高。

雪菜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文旅融合的新热潮。据介绍,牛肚村打造了占地11亩的雪菜体验园,在这里,市民游客可以体验雪菜种植、腌制的全过程,还能品尝到雪菜塌饼等传统美食。不仅如此,村里还围绕雪菜文化开展文创设计,开发手作礼品套装,并借助“浦东红窑”的网红流量,让牛肚雪菜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现在来村里旅游的人多了,我们的雪菜产品也成了‘伴手礼’,生意特别好!”体验园的工作人员笑着说。

“美丽乡村引客来”

浦东红窑,原本是一家建于1969年的制砖厂,后歇窑停产。近年来,沉寂近半个世纪的红窑老厂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好去处。

“这里以前闲置很久,环境差,大家都不愿意来。”村民张阿姨闲暇时间经常来浦东红窑走一走。经过改造的浦东红窑环境越来越好,扎根其中的“一尺花园”咖啡店,也成为来老港镇必打卡的点位之一。“一尺花园”(红窑店)位于秋荷路33弄1楼,咖啡馆装修充分融合老砖厂原有的设计,标志性红砖元素的屋顶和墙面,温馨复古;大片的落地窗,明亮简洁;四处装点的绿色植物,让整个咖啡厅“花园感”十足,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像浦东红窑一样焕新的,还有乡野的田间地头、村民的宅前屋后。据了解,牛肚村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村庄布局优化,完成村域零星散户、南汇农业园区片林区域共219户农民集中居住,推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造西沙路、西沙中路等道路4.5公里,提升240幢农宅风貌,塑造16处公共空间,并充分利用闲置地、裸露土地、道路节点、路头转角等,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或改造出一批乡村公园、村组游园。同时,村里还将自然风光与文化旅游相融合,通过村庄风貌打造、风景塑造和风采创造,丰富农旅业态。

“我们新增了一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海上星云坊’,建筑面积5495平方米。”据介绍,该点位由村经合社集资建设,市场主体承租,旨在提升“造血”功能,增加村集体经济的收入来源。在建筑设计上,融合红窑红砖元素,并结合了当代潮流;在功能方面,除整合浦东红窑现有业态外,还融合了婚庆宴会、团建活动、商业展演等多样化元素,将为牛肚村的农文旅产业注入新活力。
从绿野乡村到文旅红窑,从“郊野绿”到“流量红”,如今,牛肚村正以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实践,谱写乡村振兴协奏曲。
文:刘晴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