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经信委 > 文章详情

丁纯:城市更新建筑师的空间诗学|U35设计人才

转自:上海经信委 2025-10-28 13:53:02

转载自:上海设计之都

丁 纯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主任建筑师

“U35计划”2025年度上海青年创意设计人才

在上海苏州河南岸,串联着吴淞路闸桥桥墩遗址、百年划船俱乐部、中国首座国营加油站的滨水步道上,市民三五成群漫步游赏;黄浦江畔,由旧电厂改造而成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里,观众在新旧共存的工业风展陈空间中沉浸于艺术的魅力……这些鲜活的城市场景背后,跃动着一位建筑师的巧思——她就是丁纯,一位深耕城市更新领域的践行者。

从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丁纯,潜心耕耘十四载,始终执笔于城市更新的第一线,与同济原作设计团队一起,在城市画卷上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空间诗篇。这位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不做地标堆砌者,而做城市“治愈师”。她潜心为老建筑续写新故事,为滨水空间注入新活力:废弃发电厂变身为艺术殿堂,冰冷的加油站化作文化驿站,单调的海塘重启为欢乐的现场。

在实践领域,丁纯聚焦于既有建筑改造、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更新、基础设施建筑学等核心方向,主导多项省市重点工程,项目覆盖全国多区域;在科研领域,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场域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空间耦合机制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4年主持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课题《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更新中的基础设施复合利用》,紧扣城市建设“提质增效”需求,探索存量空间价值挖掘路径,优化高品质城市空间营造,构建具有行业示范价值的实践范式。

她的设计充满诗意与温度:让苏州河畔的废弃桥墩“长”出观景亭,让市政服务空间“变身”樱花烂漫的公共客厅。每一个作品,都是她对城市记忆的温柔守护,对公共生活的热情邀约。这份执着与才华赢得了广泛认可,她不仅入选2024年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和2025年上海青年创意设计人才“U35计划”,获得2024“城市之星”上海城市治理青年人才创新大赛总决赛银奖,其作品更累计荣获三十余项国内外大奖,包括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景观卓越奖、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卓越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金奖等权威荣誉。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这座以“大烟囱”为标志的建筑,是一座从昔日南市发电厂主厂房转变而来的艺术殿堂,丁纯是设计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团队没有选择简单的重建,而是以“有限干预”为准则,让厂房的工业遗迹与原有秩序得以保留。那些新旧共存的建筑特征、巨型的工业空间,与当代艺术的先锋姿态形成了对话。设计刻意模糊了展陈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让艺术不再是庙堂之上的仰望,而成为市民可以自由穿行、触手可及的日常。这里,设计团队融合了工业历史的辉煌与当代文化的脉搏,让一座昔日能源输出的“庞大机器”成功转型为推动艺术发展的“引擎”。

1

2

3

4

1、8米标高平台公共展厅

2、24米标高滨江平台(露天展场)

3、入口大厅西望

4、丁纯在改造工地现场

她的设计巧思,更渗透于苏州河畔的每一处场景中。丁纯作为主创的苏州河南岸黄浦区段滨河公共空间提升,是一次对城市“毛细血管”的精细修复。在她和团队的手中,吴淞路闸桥废弃的混凝土桥墩,化身为一座名为“介亭”的钢质长亭,轻盈地贯穿其上,成为眺望苏州河的独特视点;原本半地下的市政绿化倒班房,被巧妙地改造为层层叠合的“樱花谷”,当春日樱花盛开,钢结构游廊与混凝土框架的轻重对比,营造出一个如梦似幻的公共客厅;就连中国第一座国营加油站——中石化一号加油站,也化身为名为“苏河折”的“文化加油站”,折板造型既呼应结构理性,又仿佛苏州河的浪花与江南的折扇,将功能性基础设施升华为双向服务于城市和滨水空间的公共驿站;南京东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给苏州河畔嵌入了一抹亮丽的绿色;九子公园北侧,一座以混凝土折板打造的“纸鸢屋”驿站,以灵动的姿态为公园入口注入了动感与趣味。

介亭

樱花谷

中石化一号加油站项目

南京东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

原作设计团队和丁纯,让苏州河不再是被遗忘的城市背巷,而真正成为一条可漫步、可阅读、可共享的“海派风情博览带”。

丁纯在苏州河樱花谷工地现场

丁纯并未止步于城市核心区的更新,她的实践延伸至更广阔的领域,展现出协调宏大叙事与微观体验的能力。

浙江台州的椒江南岸滨江公共空间项目,丁纯是主创设计师之一,她面对的是一条需要提标加固的硬质海塘。通常,这只是水利工程。但她却看到了将其转变为城市活力廊道的契机。“超级海塘”的构想十分巧妙——它在“超级安全”的基础上,融合了“超级链接、超级生态、超级记忆与超级乐活”。于是,原本孤立的水闸之间,架起了名为“双闸桥驿”的百米长桥和观景平台,延伸到江面;原址沿岸留下的沙石堆场,转化为15组圆锥状单元组成的可攀爬、可游赏的“超级碗”观游系统;一套精妙的人工湿地净化系统植入其中,让江岸由“棕”转“绿”。

1

2

3

1、 改造前后对比

2、“超级海塘”项目夜景

3、城市景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同样,在上海机场联络线三林南站的设计中,她和团队再次颠覆了人们对基础设施的刻板印象。站点位于外环生态走廊内,设计团队突破了标准化的轨交站点建设模式,着力发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空间耦合的潜力,以“入林”为理念,修补了因地铁建设带来的城林割裂斑块,整合了孤立的地铁出地面设施,融入弹性的公共服务空间,通过悬浮于自然林海之间的人工丘岳,塑造了一座可行、可望、可留、可思的24小时公园型站点,多向度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场景之中。

建成后的三林南站,被网友誉为现实版的“纪念碑谷”

黄浦江畔的“无止园”则展现了另一种事件性建筑的可逆性巧思。这是2022年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的主题馆,作为主展区的外延部分,这座以脚手架为骨架、聚碳酸酯板为羽翼的临时建筑,像一首轻盈的空间诗,打破了所有的边界设定——人们可以在盘旋而上的立体路径中自由穿梭,在虚实交错的光影间不期而遇。正如“设计无界,相融共生”的主题,“无止园”打破了城市环境、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的边界,让人们得以同行“无界之行”,共游“漫游之境”。

2022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主题馆:“无止园”

丁纯的作品里,有一种女性特有的敏锐与温度。每一次对于既有建筑的保留与建构延续,对于既有树木植被的保护,都是在尝试以一种治愈而非推倒重来的态度延续场所的文化共感,同时创造出新的场所特质,这个过程是艰难而持续的,谨慎而渐进的,而她一直在坚持着。无论是“樱花谷”中那转瞬即逝的自然之美,还是四川什邡“慧剑社区中心”里为守望故乡而点亮的那座“天空之城”,都透露出她对人的情感、对历史和记忆的尊重、对公共空间的深切关怀。

什邡-天空图书馆

慧剑社区中心主入口

欢迎转发,但请注明出处“上海经信委”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