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浦江天平 > 文章详情

国徽搬进养老院,只为点亮“常回家”的路

转自:浦江天平 2025-10-28 11:40:07

点击上方图片回顾专栏往期内容

“老先生,您怎么回?”

“回不去了,没有地方去,我大概要睡在法院了。”

8月28日下午,87岁王阿伯坐着轮椅被保姆推进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虹口区人民法院)的大门。保姆悄然离开,老人被滞留法院。

被滞留的老人

这是一起赡养纠纷案。王老伯起诉女儿支付赡养费。此前法院曾组织调解,但家庭矛盾复杂,王女士短暂回国处理后又返回日本,老人生活无人照料,保姆也辞职不干。

面对老人求助,虹口区人民法院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先安排老人入住酒店,再根据调解中留存的手机号联系其在沪亲属。几经辗转,终于与王女士取得联系。

得知父亲被滞留法院,王女士当晚远程为父亲预订上海的养老院床位。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虹口区人民法院决定在养老院内设立临时法庭,尽快解决其养老问题

次日清晨,法院干警和亲友陪同王老伯入住养老院。起初对养老院有抵触情绪的老人,在感受到工作人员善意后,终于点头表示感谢。

跨越重洋的对话

当日下午,承办法官冯潇剑与王女士开启视频连线,一场跨越重洋的沟通就此展开

“我和前夫有个女儿,和我关系不好,但是和外公很亲。几年前,她把我阿爸带到外地生活,我怎么问,她都不肯说出具体地址……”王女士细数家庭纠葛。按照王女士的说法,其离婚后,女儿一直随王老伯一起生活。后来,王女士选择再婚并与第二任丈夫生育一子。

赴日前,王女士将王老伯托付给第二任丈夫照顾,但两人关系紧张。外孙女见状,将外公接走并拒绝透露住址,母女矛盾升级。这些年,外孙女与老人都是靠老人的积蓄生活,现在积蓄消耗殆尽,于是有了这起诉讼。

冯潇剑认真倾听,随即严肃说道:“赡养父母是法定义务,你父亲生活困难,你应当承担责任。”

当冯潇剑提出让王女士亲自回国探望父亲并处理赡养事宜的时候,王女士先是以在日工作繁忙为由予以推脱,但在冯潇剑的耐心劝解下,最终答应回国并承诺:“这次一定把阿爸安顿好。”

养老院里法槌声响起

9月12日清晨,养老院活动室被布置成临时法庭,国徽被郑重地悬挂在墙上。庭前准备就绪,王女士推着王老伯走进法庭。庭审开始,冯潇剑敲响法槌。

2025年9月12日上午,一起赡养纠纷在养老院开庭

法官详细为老人解读调解协议的细节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

在完成相应的庭审程序后,案件到了调解环节。王女士承认对王老伯的境遇存在疏忽,但坦言自己也有难处。她解释,儿子在日本高考在即,需要人照顾,自己当下实在没法回来。

法官进一步询问老人,能否暂住养老院,老人松了口。他与女儿原先感情其实很好。王女士见状走到父亲身边,俯身说:“阿爸,过了这段时间,以后我回来照顾你,给你养老好不好?”老人眼眶湿润了,连连点头。

双方最终达成了书面和解:王老伯今后的养老院费用、生活费及医疗费先从其养老金中支付,不足部分由女儿补足。同时,在协议中补充约定:王女士每年回国探望不少于两次,每月视频不少于一次。

法槌落,亲情归

王老伯与女儿签订书面协议后,法官冯潇剑敲响法槌确认协议生效,王老伯当庭撤诉。

调解结束,女儿走到父亲面前轻声安慰,父女从对簿公堂到亲情回暖

之后,冯潇剑对王女士进行了训诫:“赡养是法定义务,懈怠必追责。”王女士当即表示接受训诫并认错悔过。

虹口区人民法院随后向其送达了《家庭赡养指导令》,重申协议条款,警示违约将被批评教育直至法律追责,让国徽的余热化作守护老人晚年的“灯塔”。

把国徽搬进养老院,是为了让老人抬头就能看到替他守夜的“路灯”。法槌声落在养老院的时候声音很轻,却给亲情上了“锁”,给责任拧了“发条”。虹口区人民法院的法官们用司法的智慧和温度,点亮老人子女们“常回家”的路。

来源丨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

高院供稿部门: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

文字:戴璐、姜叶萌

摄影:姜叶萌

责任编辑:郭燕

编辑:孙小敏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