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市场监管 > 文章详情

“登山电梯”火了!爬山如何“躺赢”?

转自:上海市场监管 2025-10-25 12:05:44

降温了!降温了!

漫长的夏天过后,眼下20度出头的天气最是适合踏青徒步!

或是登高望远看满山红叶,或是走出城市、融入自然,都是户外旅游的重头戏。可一想到欣赏那些秋日里的山间风光上上下下要爬几百级台阶、拖家带口大包小包,就还是犯起了懒……有没有什么能直达山顶的传送门呢?

虽然现在许多景区都安装了索道缆车方便运输游客,但大多数的索道上下站都设置在主景区的入口处,通往山上的“最后一公里”,还是得靠爬。

山一步没爬,景一处不落

千岛湖·天屿山

台州·神仙居

最近,“无痛爬山”这一登山新模式火了,游客们站在扶梯上,悠然自得地欣赏着沿途的美景,不知不觉就被送到了山顶。登山电梯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 “登山 3 小时、观景 5 分钟” 的模式,让更多人得以轻松观赏到奇峰异石、秀丽山峦。

张家界·百龙天梯

(图片来源网络)

安装在山里的电梯

依据《特种设备安全法》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登山电梯作为电梯的一种也需要接受定期检验或检测。登山电梯的运行原理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梯一致,但在结构设计、安全保障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

都有着更高的要求 ↓

山体不像平地结实,可能藏着断层、风化岩,可能还有地下水渗出,安装电梯需要综合考量地质条件,对一些关键位置结构进行加固。

户外电梯相比普通电梯使用环境更为苛刻,要直面日晒、暴雨、强风、温差、霜冻等各种极端天气,电梯的金属部件易锈蚀,电气元件易受潮短路,关键部件易老化磨损,可能会增加故障概率。

节假日或旅游旺季,短时间内大量游客乘坐电梯,瞬时承载量可能超出电梯设计的额定载客量,部分时段(如下山高峰)可能出现单向客流激增,导致电梯上下站拥堵,甚至触发过载保护影响运行。

登山电梯通常暴露在户外山地环境中,其导轨、钢丝绳、驱动系统需长期承载山地倾斜运行的额外负荷,需要接受更细致的维护保养与更频繁的检测更换,其使用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也对使用单位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坐登山电梯图的是省力

但安全可别大意

看完再上梯,省心又放心

牢记 “3 不 1 要” 

不乱动如遇突发情况,不要强行扒开电梯轿厢门(可能导致坠落或夹伤)或者翻越扶梯(可能导致跌落),等待设备自动停靠或工作人员救援。

不紧张如遇突发情况,保持冷静,通过轿厢内的紧急呼救按钮或应急电话联系工作人员,清晰说明自身位置和情况。

不拥挤避免扎堆拥挤,保持呼吸空间,听从工作人员的指引。

要配合如遇突发情况,请等待救援人员到达后,严格按照指令行动,不擅自行动干扰救援。

遵守“四个规范” 

上下梯“别抢”客流高峰时期请耐心等待排队,有序乘梯、先下后上,既文明礼貌又保护自身安全。

乘梯中“别懒”上下梯时注意站台与梯级或轿厢之间的落差,以及站台处的落叶、积水积雪等自然情况是否影响通行。一些登山电梯提升高度较高、运行坡度较陡,请握好扶手,不要倚靠轿厢门,或用扶梯两侧的安全毛刷刷鞋。

要出片“别作”登山电梯外是裸露的山体或陡坡,下方可能有人行步道,旁边还可能有伸出来的树枝、供电线缆等,即使风景再美也要保证身体区域在梯级或轿厢范围内,不可冒然探身拍照,或者逆向乘梯为其他人拍摄。

同行人“别忘”登山电梯的高空视野和较快的提升速度可能让一些人出现恐高、头晕反应,请照看好同行的老人小孩,帮助其适应环境变化。

安全乘梯,纵享美景!

供稿:上海特检

在看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