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普陀 > 文章详情

365天×24小时,搭建跨区域协同的“云上枢纽” | 智汇沿沪宁 聚力谋新篇

转自:上海普陀 2025-10-22 21:50:11

在长三角一体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打破地域限制、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课题。普陀区“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平台由此运营而生,致力于构建一个365天、24小时在线的“永不落幕”线上创新枢纽。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

自7月试运营以来,平台已联合相关城市、院所和企业等围绕企业技术对接、商务合作、融资、成果转化等累计发榜553条,其中30条被成功揭榜,技术交易额达1600余万元。平台将于10月26日在2025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暨沿沪宁城市协同创新日上正式发布。

“揭榜挂帅”机制,促成供需精准对接

“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整合了沿沪宁多座城市的科创政策、载体空间、技术需求、人才服务等核心资源,为普陀主动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联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点进“集市”小程序,“揭榜挂帅”模块可以称得上其中最活跃的功能区域。模块中设置有“我要发榜”“我要揭榜”两大功能,鼓励引导企业自主开展供需对接,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深化产学研合作。

小程序首页

跨区域、跨领域合作的活力在不少具体案例中得以显现。比如,普陀企业、工业数字化领域专家蓝鸟信息科技就作为“揭榜方”,通过在平台对接完成了苏州某民营钢铁企业原料烧结四车间PLC自动化系统升级改造项目,帮助实现车间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稳定化与高效化。“从‘大海捞针’到‘精准速配’,协同创新集市有效降低了企业的搜索与信任成本,更营造起创新协同的‘小生态’。”蓝鸟信息总裁何炜铭对平台提供的合作机遇深有感触。

华东电力设计院和南京工业大学则通过平台搭建的“枢纽”,共同承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风光火储蓄运”一体化项目,充分发挥各自技术优势。此外,还有南通默拓公司的小型空心杯电机开发、江苏鱼跃公司的无创血糖检测技术需求等也在持续对接过程中。

为进一步提升对接效率,平台还通过智能算法实现自动匹配对接,普陀区更培育了一支专业的技术经理人队伍,担任“科技红娘”角色,加快促成沿沪宁各项合作。

资源与服务集成,构建一站式科创生态

除了精准的供需对接,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还着力构建资源导航一体化、服务集成便捷化的创新生态。平台首页即嵌入沿沪宁城市地图导航系统,企业用户可一键跳转各城市科创平台。以南京都市圈科技创新生态图谱为例,目前已整合了企业、研发机构、服务机构的超过6万条数据,清晰呈现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产业的集聚态势,为获取区域资源提供直观指引。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科创企业等主体,能通过平台实现“一图览全域”,成为破除地域壁垒的重要举措。

科创资源共享

而在服务集成方面,平台汇聚政策发布、资源共享、技术对接等六大板块,形成“一站式”服务闭环。科创资源共享板块已导入普陀区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等113条资源信息,录入共享仪器1730台(套),涉及领域涵盖电器、化工、电力、生物、设备检验等多个领域,包括萃取仪、色谱仪、质谱仪、生物分析仪等。在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产业化技术领域,上海化工研究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的聚烯烃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接入平台,使企业能够“一键触达”此类优质技术资源。

随着平台功能不断完善,其辐射效应持续扩大。南通市通州区已发出第二批企业需求,扬州市也梳理汇总了新一批合作意向。“集市正通过资源的整合与机制的创新,在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枢纽作用,我们也将持续加强合作城市对接,加大高校院所、重点企业技术经理人队伍培养和激励,让平台越办越好。”区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