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检察 > 文章详情

改写生命的四分钟 | 75号故事汇

转自:上海检察 2025-10-20 14:44:18

讲述人

钱 俊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检察院公益检察室主任

240秒,恰好是四分钟。四分钟,可以刷三条短视频、聆听一首歌曲,或是冲泡一杯咖啡。然而对于71岁的王阿姨而言,这短短的四分钟,却曾是她生命中最为惊心动魄的生死分界线——若没有那台及时出现的AED设备,一切将不堪设想。

“当我得知AED成功救回王阿姨时,内心涌起难以言表的欣慰。这不仅是一个生命的重生,更是对检察机关一年多来推动公共场所AED配置工作的最有力回应。

2025年4月,我接到了一通来自职能部门的感谢电话,电话那端传来的消息令人振奋:由检察机关督促加装的AED设备,在千钧一发之际,成功挽救了在街道市民健身中心运动的老人的生命。

AED设备即自动体外除颤器,是心搏骤停患者“黄金4分钟”的救命神器。然而回首一年前,上海公共体育场馆配备的AED设备未能全覆盖。有市人大代表指出,公共体育场馆缺乏AED,社会急救能力欠缺,与上海这座超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要求不相匹配。为此,上海检察机关率先启动AED专项监督行动,徐汇区检察院成为首批试点单位,肩负起探索公共安全领域公益诉讼新路径的重任。

我们迅速组建由院领导牵头的公益诉讼办案团队,深入开展数据研判和实地调研。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而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出院存活率仅为1.2%。更令人揪心的是,心脏骤停后的4分钟是挽救生命的黄金时间,但许多公共场所因缺乏AED设备,导致无数生命在这宝贵的240秒内消逝。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们决定开展系统性的摸排工作,揭开这一城市“生命盲区”的面纱。经调研发现,辖区29个公共体育场馆中,规范配备AED设备的仅有4个,有些即使配备AED设备,但可使用时间段无法覆盖早晚锻炼高峰时段。根据《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等规定,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者对于加强急救安全保障负有法定义务。我们意识到,这不仅是一个设备配置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公共利益的法治命题。

“每一个规范配备的缺口背后,都是四分钟的‘生命黑洞’。”2024年6月,我们依法启动行政公益诉讼法律监督程序,向行政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明确提出“全覆盖、全时段、全可用”的整改目标,推动建立标准化配置体系。

为确保监督实效,2024年8月,我们创新采用“听证+演示”模式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益心为公”志愿者及群众代表等多方参与。与会各方一致认为规范AED的配置、管理具有现实必要性,“设备不仅要装好,更要成为城市急救体系中的一环”。会上,应急救助机构现场演示AED使用流程,行政机关负责人当场承诺:“将从室内场馆入手优先配置,争取2025年实现九成以上覆盖。”

在推进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设备采购资金不足、专业操作人员缺乏等实际问题。面对部分街道的为难情绪,我们主动上门释法说理,阐明法律义务和安全责任。同时,积极协调区红十字会开展专业培训,推动建立“三到位”标准体系:配置到位。由街道出面协商,将AED设备纳入采购预算范畴,设备需安装在显眼位置,并确保24小时处于正常可用状态;培训到位。由区红十字会定期开展急救知识培训活动,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持有《心肺复苏(CPR+AED)培训证书》方可上岗;宣传到位。组织开展AED设备的宣传推广活动,切实提升公众对AED设备的认知度。这一系列务实举措,既解决了基层的实际困难,又确保了AED设备真正发挥效用。

为推动长效机制建设,我们开展了“回头看”行动,借助“汇心检察”基层治理平台,建立日常巡检和应急演练制度。此外,我们还通过电台节目、宣传培训等方式提升公众认知,让AED设备从“墙上的摆设”变成“生命的卫士”。经过系统推进,徐汇区公共体育场馆AED配置率已达100%,并成功挽救了像王阿姨这样的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这一成效被央视《法治在线》栏目专题报道,成为检察机关高质效履职的生动诠释。

四分钟很短,短到不够写完一封邮件;四分钟也很长,长到足以改写一个家庭的命运。作为上海检察机关的一员,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为抓手,通过“个案监督—系统治理—长效机制”的履职模式,推动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现代化建设。这一实践不仅体现了上海检察机关在超大城市治理中的责任担当,更展现了新时代检察工作高质效发展的实践路径。

建设人民城市的征程,不只在宏大的蓝图里,也在心头这温暖跳动的方寸之间。我们将继续做这座城市的心跳守护者,以更优质的检察履职助力打造更多的“黄金4分钟”急救圈,以看得见的方式守护每一个生命。

供稿 | 徐汇区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