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入秋啦!
今天全天在17—19℃之间。相对湿度90%—60%。体感偏凉,注意增添衣物。
小时候常听说“春捂秋冻”,
到底什么是“秋冻”?
是指夏末秋初时不急于添衣,避免穿戴过多导致机体生热出汗、阳气外泄与阴津耗伤,本质是顺应自然内收阳气、蓄存阴精,是预防秋冬季多发病的良好保健方法。
但“秋冻”有许多注意事项,并非所有人都适合“秋冻”。对于慢性胃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呼吸道疾病患者、关节炎患者、糖尿病患者以及虚寒体质的女性而言,“秋冻”可能诱发疾病。
后背保暖能防风寒感冒
腹部保暖可护脏器、助消化与促血循
双脚保暖能防感冒
腰部保暖能防腰部酸软
脖子保暖可防感冒与护脑部供血
肩膀保暖可护肩关节
膝盖保暖可缓关节疼痛
深秋气候干燥、天气多变,遇气温骤降需及时添衣防寒,避免受凉感冒。
“自古逢秋悲寂寥”,
还有些人每到秋天就莫名情绪低落,
这可能不只是多愁善感,
而是“季节性情绪失调”
(简称“SAD”)在悄悄作祟。
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会让人在感情或情绪上出现失调。这种疾病和季节变化紧密相关,大多在秋冬发作,春夏缓解。所有人都可能遇到这个问题,尤其是性格内向、曾患抑郁症、生活中出现重大变故的人。较常见的症状包括易疲劳、嗜睡、食欲增加(如渴望摄入“碳水”)等。此外,有些人还可能会出现易怒、坐立不安、焦虑等。
当发现自己陷入情绪的“沼泽”时,自主调节、找家人倾诉、寻求专业支持都是走出阴霾的方法。
规律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按时起床、睡觉,有助于调整生物钟。
饮食营养
保持均衡饮食,确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维生素D。
补充光照
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室内也要多开窗补光,让居室保持明亮,还可使用亮度适宜的灯泡或光疗灯。
积极社交
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积极参与社交活动,获得情绪支持,有助于缓解抑郁情绪。
寻求专业帮助
一旦发现自己总是被低落、沮丧的情绪笼罩,自行调节后仍然无法抽离,应尽早寻求专业帮助,进行诊治。
常见治疗方法包括光疗、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等,可与专业医生或心理健康专家沟通咨询,以制订适合个体的治疗计划。
编辑:路景斓
图片:图虫创意
综合自上海天气发布、沪小康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