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不止于实验室的灵感闪现,更是一种能被感知的城市气质。10月14日,2025张江药谷产业生态全球推介会暨2025张江药谷国际创新大会·源头创新链聚全球论坛在上海开幕,来自全球的科学家、企业家与投资人共话生物医药的未来。
从源头创新到成果转化,从制度优化到全球化布局,上海的生物医药生态,正在以系统性、开放性与人文温度,让创新真正“有处可安”。
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创新版图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一座城市科技想象力的窗口。近年来,上海通过持续的政策引导与机制创新,让科研人员的灵感不再止步于实验台,也让企业的想法能更快走向市场。张江药谷的“上海节奏”,正是这种系统化创新的缩影。
在大会上,英派药业、银诺医药、信致医药、北海康成、艾力斯、复星医药、恒润达生等企业的七款创新药集中亮相:从超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到首个基因治疗药物,再到分段生产的试点产品,几乎每一款都代表着全球首创(First-in-Class)、中国首发(First-in-China)、临床首用(First-in-Human)的新突破。据统计,张江药谷已累计获批29款1类国产新药。在创新器械领域,也有38款产品获得批准。2025年以来,玄宇医疗和商阳医疗的四款产品相继上市,推动心脏电生理等高端领域实现国产替代。
这种创新不再是孤立的个体事件,而是一种被制度化托举的过程。大会同期揭牌的张江药谷综合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了贯穿“想法—审批—转化—产业”的全流程支撑:科学家会客厅促进思想交汇,成果展示中心扩展合作边界,一站式服务中心贯通政策、审评、产业生态。这意味着,从一个想法诞生到一个产品上市,创新者可以在同一片土地上完成全部路径——在最短时间、最低成本下,把最复杂的过程变得高效可控。
这种体系化创新能力,让上海成为“创新者的城市”。“在上海做生物医药,你能找到做科研的人、懂市场的资本,也能找到懂你的人。”现场一位企业家评价道。科研人员愿意留下,企业愿意投资,资本愿意耐心等待,这座城市的“软环境”,正在成为推动源头创新的硬实力。
10月9日,复宏汉霖自主研发的斯鲁利单抗(注射用HLX10)在胃癌围手术期的Ⅲ期临床研究中达到主要终点,独立数据监查委员会建议提前申报上市。这一被业界视为“中国创新抗体全球破圈”的关键节点,正印证着上海生物医药从“单点突破”向“体系化出海”跃升的路径。
“我们希望真正做出对全球患者有意义的创新药。”但要从“候选分子”走向“全球准入”,复宏汉霖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朱俊说,不仅需要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更离不开城市生态对流程每一环节的支撑。“上海给了我们在人才、资本、政策上的组合支持,我们可以专注于把药做好,而不是被卡在流程中。”
当“源头创新”成为关键词,如何走得更远成为新的命题。“新药发现是全球竞争的核心环节,我们要在原创理论和关键靶点上有所突破。”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陈义汉说,AI已不仅是工具,更是科研体系的底层结构,“从靶点识别、分子设计到临床数据分析,AI正让科学推理的全过程实现加速。”
陈义汉的观点,道出了上海科研群体的共识:科学创新的本质,不只是突破,更是积累。正因如此,上海持续通过制度创新、资源协同与集群构建,为科研和产业间的“最后一公里”搭建桥梁。
百济神州全球研发负责人汪来用泽布替尼的故事诠释了这种跨越。从2012年立项到2019年获FDA批准,再到2025年销售额突破30亿美元,这款药物的每一步,都体现了以全球标准参与竞争的能力。在他看来,当中国企业在国际临床上敢于“正面对话”,当中国创新药真正走出去,靠的是数据的力量。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蓝悦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