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黄浦 > 文章详情

品·藏 | 王宝和的这口百年蟹鲜,藏尽上海匠心

转自:上海黄浦 2025-10-12 22:45:18

点击查看视频↑

秋风起,蟹脚痒,

当阳澄湖的清水大闸蟹携膏满黄肥的鲜甜上岸,

拥有280年历史的王宝和非遗蟹宴也如期而至。

从乾隆九年的绍酒栈到如今的"蟹大王、酒祖宗",

这桌藏着上海市级非遗烹饪技艺的宴席,

早已成了上海秋日最动人的味觉仪式,

更是中国人千年吃蟹文化的鲜活延续。

千年蟹韵:从古籍中走出的秋日雅事

中国人吃蟹的历史,几乎与中华文明一样悠久。

早在新石器时代,上海青浦崧泽遗址等考古发现中就有河蟹蟹壳出土,印证了古人食蟹的源头。

而明确的文字记载始于周代,《周礼·天官·庖人》提及"青州之蟹胥",郑玄注释为将螃蟹剁碎腌制的肉酱,是当时祭祀用的珍馐。

魏晋时期,吃蟹成为文人士大夫的风雅符号。

东晋名士毕卓留下"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矣"的名句,将蟹与酒、人生志趣相连。

到了唐代,蟹开始走入平民生活,

刘恂在《岭南表异》中记载了"蟹饦"的做法——将蟹肉蟹黄填入蟹壳,淋汁蒙面蒸熟,堪称后世蟹黄包的雏形。

宋元时期吃蟹风尚更盛,不仅宋仁宗、苏轼等名人嗜蟹,

苏轼还自嘲"一诗换得两尖团",南宋更是诞生了"蟹酿橙"这道经典菜式,

将蟹粉填入橙壳蒸熟,橙香与蟹鲜交融,记载于《武林旧事》中。

明清时吃蟹回归本真,以蒸为主流,

袁枚《随园食单》记载了盐水煮蟹、炒蟹粉等多种吃法,

更出现了"蟹八件"这套专用工具,让吃蟹成为精致雅事。

非遗底色:一只蟹的匠心传承

王宝和的蟹宴,正是这份千年文化的当代注脚。

精选的阳澄湖清水大闸蟹,延续了清代成为贡品的品质传说,

个个青壳白肚、金爪黄毛,经无抗养殖后当天送达,

还要过厨师团队的"火眼金睛"才算合格。

代代相传的非遗烹饪技艺更藏着讲究:不同部位的蟹肉各有专攻,或拆肉成茸,或留膏存黄,

连招牌菜"菊花对蟹形"都需精准拼接还原蟹形,复刻古人对蟹的精致追求。

秋日限定:总有一席适配你的欢聚

无论双人小聚还是十人盛宴,

都能找到专属鲜味:午市的金秋蟹点双人餐里,蟹粉煎饺、蟹粉汤圆轮番登场;

晚市的菊香蟹韵十人餐更有蟹粉鲍脯烩白玉、蟹腿百合豌豆丁等硬菜,

升级版还能畅享2.8两起的雌蟹与4两起的雄蟹。品蟹之余,

配上15年陈的王宝和黄酒,恰如古人"持螯把酒"的雅兴,才算不负这秋日好时光。

从商周的蟹胥到明清的蟹八件,从黄浦江边的绍酒栈到如今的非遗盛宴,

王宝和的蟹味藏着中国人的味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