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假期“余额不足”,上海多所学校发布“收心指南”,助你从容“收尾”

转自:第一教育 2025-10-07 17:04:24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一转眼已经到了国庆中秋长假的倒数第二天。此时的你,是否正在回味旅行的美好,还是为了赶作业焦头烂额?为了帮助学生实现从假期到返校上学的“无痛衔接”,上海多所中小学近日发布“假期收心指南”,供大家参考——

上海市浦东新区进才实验小学西校

学校提醒:返校不是“结束”,而是带着国庆的快乐记忆开启新成长。假期里的晚睡晚起、美食狂欢、趣味游玩,可能让孩子暂时“脱轨”,这里有一套“作息归位小魔法”供家长参考——

第一步:

家长可以提前1—2天帮助孩子调整作息,每天将起床、睡觉时间提前30分钟,逐步适应上学节奏。

第二步:

睡前1小时要让孩子远离手机、电视,可陪孩子读国庆相关绘本,既能放松又能延续节日记忆。

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一些特别的“仪式”,让孩子为返校做好准备,甚至对上学充满期待——

建议一: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书包,按课程表备好课本、文具,可让孩子把国庆期间画的“国庆手抄报”或小手工(如纸灯笼)放进书包,待返校后和同学分享节日趣事。

建议二: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检查书包,将国庆期间的零食、玩具“暂时收纳”,告诉孩子:“这些宝贝在家等你放学,上学要带学习小帮手哦~”

建议三:

睡前和孩子聊:“国庆去了好玩的地方,开学想和同学分享哪个趣事呀?”用分享欲代替开学焦虑。

建议四:

准备一件“开学小惊喜”,如印着国旗图案的新笔、带有校名的小徽章,让孩子期待返校。

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港小学

国庆长假结束,孩子是不是出现了这些 “小状况”:早上闹钟响“ N ”遍,还是赖床不起;坐在书桌前发呆,写作业磨磨蹭蹭;嘴里念叨 “不想上学”,偶尔还闹小脾气……别焦虑!这不是孩子 “故意不听话”,而是典型的 “假期后遗症”。对此,学校给出了一份亲子沟通建议——

少批评,多引导

孩子抵触上学,核心原因是 “心理舒适区” 还没转换过来,这时千万别说 “假期玩野了”“再这样就罚你”,试试温柔的沟通方法。

唤醒校园期待

睡前可以和聊 “上学最想做的事”,比如 :“你上次说要和小雨一起玩跳房子,上学后就能实现啦”“科学课要做小实验,咱们可以先猜猜会用到什么材料!”……

接纳负面情绪

孩子说 “不想上学” 时,先回应 “妈妈知道假期很开心,突然上学有点不习惯,这很正常呀”,再提议 “咱们今天先去学校,放学给你带爱吃的小蛋糕,好不好?”

避开负面暗示

不在孩子面前抱怨 “上学后又要早起”“辅导作业真累”,多讲 “上学能学新本领”“你的好朋友也在等你呢”,家长的积极态度会悄悄影响孩子。

学校还提醒家长:假期只剩两天,别追求 “孩子完全进入最佳状态”,只要他能按时起床、不抵触返校、愿意碰书本就是成功的。10月9号早上,如果孩子有点小磨蹭、小情绪,多一点耐心,比如可以说 “咱们慢慢收拾,妈妈等你,不会迟到的”,别因为着急批评孩子,影响他返校第一天的心情。

上海市临港实验中学

学校为学生和家长各分享了一份调适指南——

致同学们:快速切换,找回学习状态

1. 规律作息,给身心“调时差”

告别假期的松散节奏,每天早睡早起,逐步向返校后的作息靠拢。避免返校当天因生物钟紊乱而精神不振。

2. 整理心情,完成“假期复盘”

花几分钟回顾假期的开心瞬间,然后告诉自己:“假期的快乐已存档,现在要专注学习啦。”接纳情绪的波动,不必强求立刻进入最佳状态。

3. 轻装上阵,准备学习用品

提前一晚整理好书包,检查文具是否齐全。避免返校当天手忙脚乱,增加焦虑感。

4. 适度运动,激活身体能量

返校前一天,可以出门散步、跳绳,让身体从假期的放松状态中苏醒,以更好的精神面貌迎接开学。

致家长们:做孩子返校的“暖心合伙人”

1. 降低焦虑,给孩子一个“缓冲期”

不要期待孩子能立刻从假期模式切换回来。收心需要时间,多观察、多倾听,允许孩子有一个适应过程。

2. 温柔沟通,用“我”代替“你”

当看到孩子拖拉或抵触时,先深呼吸。试着说“我注意到你还没准备好,是不是有点担心?”而不是直接批评。

3. 制造期待,给返校一点“仪式感”

一起聊聊返校后的期待,比如见到好朋友或上喜欢的课。准备一份小惊喜,让返校变得值得期待。

4. 稳住自己,做家庭的“情绪灯塔”

你的从容淡定会给孩子巨大的安全感,您的情绪稳定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请留出一点时间给自己,做些让自己放松的事,你好了,整个家才会好。

上海市南汇第一中学

假期不仅是“充电”,更是“平衡”的练习场——既要享受闲暇,也要为节后回归校园做好准备。学校准备了一份心理小贴士,帮学生把假期后半程过得更充实、更舒心。

1. 有序推进,稳步前行

假期作业是开学前的重要任务,固然需认真对待,但不必因当前尚未完成的部分而陷入急躁。可以花10分钟梳理剩余任务,按“紧急程度”或“个人熟练度”拆分,每天固定时间段专注推进——比如攻克一道数学难题,整理一篇语文阅读笔记,完成一项就打一个勾。能完成多少就收获多少,重点是通过规律的学习节奏稳步推进,让身心逐步适应学习状态,为开学做好铺垫。

2. 调整作息,衔接校园

假期中,部分同学会出现作息紊乱的现象,比如熬夜、赖床等。而到了假期后半程,核心是把作息逐步调整到开学模式。可以每天逐渐提前15-30分钟起床,晚上相应提前入睡,慢慢向上学时的作息靠拢。白天多出门晒晒太阳、和家人散散步,既能调节状态,也能让身体提前适应开学后的作息节奏,避免节后出现“生物钟混乱”。

3. 健康上网,多元活动

长时间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会耗精力、伤视力,还让人对现实事物提不起兴趣。我们可以享受其便利与乐趣,但别被操控,控制好上网时间,做到张弛有度。假期后半程,不如解锁些新玩法:翻出搁置的画笔涂一幅画、陪家人逛一次菜市场、读一本早就想读的小说,甚至学一道简单的家常菜。这些“不插电”的活动,既能让大脑从屏幕中“抽离”,也能带来更真实的快乐——你会发现,除了使用电子产品,还有很多事能让假期变得有意义。

4. 回顾收获,从容收尾

面对即将结束的假期,不用纠结“还有多少事没做”,不妨试着写下3件假期里的小收获:可能是独立解出一道难题、认真完成的一次家务,或是散步时偶遇的绝美晚霞。这些细碎的美好,都是假期独有的馈赠。哪怕作业仍有少量剩余,也无需急躁——只要已尽力推进,就不必苛责自己,接纳当下的状态,带着已有的收获和饱满的热情,就能从容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编辑:袁曼舒

封面图由AI生成

信息来源:各学校官微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