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带科普,医科话联动。9月28日,“知足常乐·见微知著”2025年“全国科普月”医学科普研讨会暨党支部共建活动,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整形外科党支部,与上海市科协的上海科技报社党支部、上海市科普事业中心党支部举行共建活动。来自中山医院的医生与来自市科协的科普项目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对话,就医疗科普创作、渠道构建等内容进行了探讨。市科协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倪前龙,中山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顾建英,副院长、主任医师王利新出席会议。
“糖尿病足的预防是重中之重。”中山医院血管-整形外科党支部书记、血管外科常务副主任董智慧教授在“糖尿病足多学科诊疗工作经验分享”中指出,目前糖尿病足的临床痛点是缺乏多学科体系,治疗碎片化、各自为政;早发现难,缺乏大规模基于社区的早期筛查。
董智慧介绍说,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主要慢性并发症,由大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引发,糖年病人中一生中的发病率高达19%-34%。糖尿病足1年截肢率高达19.3%。美国治疗糖尿病费用中,与糖足相关的费用占据了1/3。
为了系统性对付糖尿病足,国家放射和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山糖尿病足多学科诊疗中心及金山运行中心,于2020年12月12日在金山医院成立,由此拉开了糖年病足多学科闭环管理体系的构建。该管理体系包含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金山区域医疗中心、中山国家级中心三个层面,并将血管外科、内分泌卡、心内科、创面外科、足踝关节外科等不同科室打通,承担了治疗、预防、人才培养、科普宣教、标准制定、学术平台和研究等不同功能与任务。
“做好科普是实现预防的重要一环。”董智慧说,“如果老百姓对疾病不清楚,即使是送医上门,也会有人嫌麻烦。”在金山,医生们联合当地的农民画家,通过一幅幅有趣的农民画,将糖尿病足的知识科普给当地农民,“只有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才能实现很好的科普效果。”
“在科普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困惑是,如何将科普作品进行有效推广,让更多人能够看到。”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治医师方圆在中山医院拍摄的科普微电影《足之谜》中本色出演了一位医生,对糖尿病足的产生和危害进行了一番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推动了剧情的关键发展。
方圆的科室是从2021年开启科普之旅的。从最初的短视频到写文章、出科普书,再到科普微电影,医生们绞尽脑汁进行科普创作。对于他们来说,产出准确的科普内容并非难事,但要实现破圈和爆款就没那么轻松了,“我们在金山的科普现场送科普书,滚动播放科普电影,而受众的数量依然不算很多。”
受到同样困扰的还有中山医院整形外科主治医生刘家祺。他的科室早在2015年就在《科学》上发表了有关科普活动的文章。如今,他的科普足迹早已踏遍了大屏、小屏、手机屏。在刘家祺看来,跨科室的医学科普常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但新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的日新月异,也常常让医生们措手不及。
会上,上海科技报社党支部书记、社长于江介绍了“智慧科普”平台;上海市科普事业中心主任俞奕介绍了“惠民科普直通车”平台。闵行区科协副主席施华青介绍了科普阵地建设和支持科普项目工作情况。市区科协的科普传播渠道,将为医学科普提供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