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土固本,脾胃恒康
——上海市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胃痞专病门诊
上海市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政府质量金奖、上海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中心服务区域6.5平方公里,服务人口16.6万,下设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心中医康复科现有中医医师21人,包括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9名,主治医师8名,其中博士2名,硕士8名。
胃痞病是以自觉心下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发病常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寒温不适等因素相关。现代医学中涉及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胃下垂等病症,在中医理论中多属于胃痞范畴。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饱胀、嗳气、反酸、恶心等。由于该病病程长、易复发,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胃痞专病门诊以中医药为核心,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综合诊疗体系。继承上海市名中医马贵同教授的学术思想,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任何脏腑疾病治疗,药物均需通过脾胃运化吸收,故治疗疾病应首重脾胃。而治疗胃肠病则注重通补兼施,既推崇《景岳全书》“非大加温补不可”理论,又主张通补兼施、标本兼顾。同时借鉴《临证指南医案》“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之说,认为胃肠久病多有瘀血,治疗需理气与化瘀同用。另外治疗胃痞病需调畅情志,认为治疗脾胃相关疾病往往需肝、脾、心、肾同调,才能取得良好临床疗效。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穴位敷贴等中医适宜技术,以及个性化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指导,力求从根本上缓解患者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1. 中药治疗
针对胃痞不同的病因病机,以上海市名中医龙华医院马贵同教授的胃祺饮(炙黄芪15g、党参12g、莪术12g、当归12g、蒲公英30g、枳壳15g、八月札15g)为主方,采用健脾补虚、疏肝健脾、化湿醒脾、清热利湿等治法,既调理脾胃功能,又能有效改善症状。
2. 针灸疗法
通过针刺特定穴位,如足三里、气海、内关、太冲、中脘等,调理脾胃气机,疏通经络,减轻胃部胀满、疼痛等不适。对以肝脾不和证的胃痞病效果尤为显著。
3. 推拿技术
通过一指禅推法或揉法,作用于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等穴位,可以健脾和胃、培补元气。采用擦法或揉法,从膈腧至胃俞、脾俞,往返操作,可以调节脏腑功能。通过按揉或一指禅推法,作用于足三里、三阴交、公孙等穴位,可以调理脾胃、补中益气、健脾养血最终达到改善消化不良,缓解胃部胀痛等症状。
4. 穴位敷贴
采用龙华医院脾胃科的止痛消胀(川乌、川楝、延胡索、炒白芍、炙甘草)贴敷,通过贴敷特定穴位(中脘、神阙、关元、命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尤其适用于肝脾不和畏寒的胃痞患者。
5. 中医导引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养生理念,为患者推荐适合的运动(八段锦、易筋经)及姿势调整方案,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脾胃功能。
患者信息:王某,女,48岁,古美社区居民。
主诉:反复胃脘胀满、嗳气伴两胁胀痛3年,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近3年常因情绪波动后出现胃脘胀满不适,嗳气频繁,伴两胁胀痛,食后症状加重,偶有反酸、口苦,自服疏肝和胃类中成药可稍缓解,但病情反复。近1周因工作压力增大,上述症状明显加重,胃脘胀满如堵,嗳气频作,胁肋胀痛连及后背,纳差,眠差多梦,大便不畅,2-3日一行。为求系统治疗,至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胃痞病门诊就诊。既往无消化道溃疡、肝胆疾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四诊信息:患者精神焦虑,面色如常,舌质淡红,边尖略红,苔薄白,脉弦。胃脘部按之软,无明显压痛,两胁肋部叩击痛(+),嗳气频繁,口气微酸。
中医诊断:胃痞病(肝胃不和证)。
辨证依据:患者以胃脘胀满、嗳气、胁痛为主症,伴情绪波动加重、口苦、脉弦等表现,符合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于中焦的肝胃不和证型。
西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动力障碍型)。
诊断依据:患者以餐后饱胀、嗳气为主要症状,无器质性病变证据(胃镜、腹部超声检查未见异常),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
治疗原则: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治疗方案:
1. 中药内服:以柴胡疏肝散合四逆散化裁。
柴胡12g,白芍15g,枳壳10g,香附10g,川芎6g,陈皮9g,甘草6g,黄连3g,吴茱萸3g,旋覆花9g(包煎),代赭石15g(先煎)。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
2. 健康宣教:指导患者保持情绪舒畅,避免精神刺激;规律饮食,少食多餐,忌辛辣、油腻及刺激性食物;推荐八段锦、深呼吸等放松训练,缓解焦虑情绪。
治疗过程:
初诊1周后:患者诉胃脘胀满减轻,嗳气次数减少,胁痛稍缓,但仍觉口苦、睡眠欠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略缓。原方加夜交藤30g、合欢皮15g,以安神解郁。
治疗2周后:胃脘胀满、嗳气基本消失,胁肋隐痛偶作,纳食改善,大便通畅,睡眠转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中药处方去黄连、吴茱萸,加茯苓15g、白术12g,增强健脾和胃之功。
治疗4周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情绪平稳,饮食、二便正常。调整中药为疏肝健脾之剂巩固疗效,并建议定期复诊。
治疗结果:经4周中药内服及情志调摄,患者胃痞病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后续通过中医健康宣教及情绪管理指导,降低复发风险。
病案分析总结:
本病例中,患者因情志失调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气机阻滞,发为胃痞。治疗以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四逆散调和肝脾,黄连、吴茱萸(左金丸)清肝和胃,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嗳;同时重视情志疏导,体现中医“身心同治”的整体观念。
胃痞专病团队由8人组成,包括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4人,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3人。团队由龙华医院资深专家卢璐副主任医师担任学术带头人,董明副主任医师为项目负责人,均在胃痞(慢性胃炎)专病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
学术带头人:卢璐
医学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擅长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治疗,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
专病负责人:董明
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师从青年岐黄学者、上海市银蛇奖一等奖获奖者刘慧荣教授,熟练掌握针灸科和中医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深受患者好评。具备15年丰富的中医脾胃病诊疗临床实践经验,尤其是在中医脾胃病专病领域方面具备独特的诊疗经验和显著疗效。
专病门诊时间:
周二上午8:00-11:30,周二下午13:30-16:30
门诊地点:
上海市闵行区龙茗路668号四楼针灸三诊室
针伤门诊时间:
周一、周三、周四、周五上午8:00-11:30
周四下午13:30-16:30
平南医疗点门诊时间:
周一、周三、周五下午13:30-16:30
欢迎本市卫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等经所在科主任审阅后,投稿至单位宣传部门,经宣传部门提交“健康上海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