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上海社会科学院”关注
本文刊载于2025年9月26日《解放日报》第08版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作为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完善的配套设施。这条贯穿长三角的经济大动脉和“金边”,以上海为起点,串联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等城市,2024年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1.8%、长三角的48%,堪称中国经济体量和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发展”;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加快建设沿沪宁产业创新带”;2022年,国家发改委印发《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方案》;直到今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协同立法,表决通过了《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一系列顶层设计陆续出台,勾勒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战略轴线。
处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起点的上海市普陀区,如何在这场国家战略中找准自己的“生态位”?
每年秋季举办的“苏州河论坛”,提供了一个观察窗口。这一由普陀区政协和上海市政协界别和地区工作委员会共同举办十九年的平台,早已从最初的文化传承论坛,转型为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商共建平台。
日前,2025苏州河论坛刚刚落幕。今年论坛围绕“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为牵引,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主题,邀请各界共商,汇聚各方智慧,探讨普陀如何以产业创新生态培育为突破口,实现从“上海西大堂”到“长三角创新门户”的跃迁。
从文化名片到战略平台:“苏州河论坛”的转型与跃升
苏州河,上海的母亲河,在普陀区内蜿蜒21公里,形成独特的“十八湾”景象。普陀区要着力发展“水岸经济”,挖掘苏州河百年工业文明,传承历史文脉。
2007年,普陀区政协举办了第一届“苏州河文化发展论坛”,旨在以水岸文化发展为导向,充分挖掘苏州河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此后,区政协又持续举办了四届苏州河文化发展系列论坛,先后聚焦桥梁文化、休闲文化、十八湾文化、文化创意产业,为苏州河开发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比如,2008年的桥梁文化论坛为武宁路桥和宝成桥后续改建提供借鉴;2009年的休闲文化论坛助推苏州河普陀段评选为“上海市十佳灯光夜景”。
2012年,随着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苏州河论坛”迎来了第一次转型。论坛主题从单一的文化建设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建设”领域。普陀区政协和上海市政协界别和地区工作委员会联手打造“苏州河论坛”2.0版,注入更多协商元素。
第二次转型将论坛从建言平台提升为协商平台,论坛与区政协年度重点课题紧密结合,形成“调研+协商”的闭环模式。比如2022年论坛聚焦“半马苏河”水岸发展,为普陀打造“活力秀带”贡献“金点子”;2024年论坛聚焦长三角协同创新,为普陀区提升城区科技创新水平、建设产业创新高地、更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出思路建议。经过十九年的发展,“苏州河论坛”实现了从“文化名片”到“协商品牌”的华丽转身。
论坛的转型,不仅反映了政协工作的创新,更契合了普陀从“上海西大堂”向“长三角创新门户”跃迁的内在需求。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普陀如何在这场时代浪潮中找准定位,成为论坛新的聚焦点。
从“流量入口”到“创新门户”: 普陀战略定位再升级
“普陀是离长三角最近的中心城区,也是中心城区开发空间潜力最大的地区。”普陀区政协副主席翁华建在发布课题研究成果时这样定位普陀的独特优势。每年,普陀区政协都会根据重点课题成立课题组,通过密集走访企业、高校及实验室开展深度调研,并举办多场专家沙龙,聚焦落实过程中的难点和短板问题把脉问诊,汇聚富有全局性、前瞻性、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为形成课题报告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次课题报告采用“慢思考、长思考、冷思考”的视角,剖析了这座城区的历史方位与未来路径。
从历史维度看,普陀一直是长三角进入上海的“西大堂”。内河航运时代,吴淞江连接苏南与上海;高速公路时代,武宁路成为沪宁高速入城口;高铁时代,拥有120年历史的上海西站已升级为集铁路、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副中心级综合枢纽。报告指出,普陀在元代文化遗产、红色工运史、近现代工业文明三大维度上人文积淀深厚,百年苏州河畔曾涌现出面粉大王孙氏兄弟、纺机大王严裕棠、味精大王吴蕴初等民族工业先驱。
当前,普陀正在回答产业创新生态培育的关键问题。国内顶级科技园区正从“政策洼地”走向“生态竞争”,胜负关键在于能否容忍失败、促进跨界融合、打造吸引顶尖人才的生活方式。报告提出十点建议,包括实施“八个一”行动提高产业生态浓度、打造硬科技共享基础设施、培育“AI+安全”等新赛道。
为实现这一目标,报告明确指出,要“以‘半小时高铁圈、一小时通勤圈’为半径,打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同城一体化跨区域协同创新生态集群”。这一构想正在迅速落地:在实际推进中,地铁11号线沿线的数字广告产业园、海纳小镇、桃浦智创城正在加强与上海硅巷、交大徐汇校区等科创生态的链接;13号线沿线的长风网络安全产业园则强化与张江科学城等先导产业策源地的联动。通过轨交脉络,普陀将上海的创新源点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紧密缝合。
清晰的战略布局与空间规划,为协同创新提供了导航图。而要将蓝图变为现实,更需要一套高效的机制来保障资源要素的畅通流动。
协同机制创新:打造“引力场、智汇源、孵化器、服务中心”
“企业需求是牵引创新链的‘源头活水’。”普陀区区长赵亮在“2025苏州河论坛”上表示,普陀将用好“三张清单”、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等平台,积极推动创新主体“揭榜挂帅”。
“三张清单”机制是普陀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普陀区会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相关城市共同梳理资源、需求、合作的“三张清单”,共汇集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资源310项,技术攻关、产业联动等需求294项,跨区域合作195项。例如,针对区内企业复荣科技的净化技术需求,普陀区精准链接东南大学相关研究团队,推动技术对接筛选。
今年7月上线的“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在线平台,成为技术供需匹配的“数字桥梁”。平台运行两个月内,就有华东电力设计院的储运控制软件等28个技术创新需求被揭榜,技术交易额达到800万元。与此同时,一支74人的技术经理人队伍活跃在产学研对接一线,提供从科技成果对接到商业化的全链条服务。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田劲松介绍,研究院已串联起长三角超60%的机器人产业上下游企业,成为区域技术落地与产业协同的关键枢纽。
在要素流通方面,普陀区着力打造“引力场、智汇源、孵化器和服务中心”。总规模50亿元的“半马苏河”科创基金已经设立,重点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人才政策方面,为沿沪宁城市引入的高层次毕业生提供3—6个月免费住宿,筹集的人才公寓数量达到“十三五”期间的4倍。
机制搭建为协同创新提供了土壤,而真正的成效,最终要落到产业生态的集聚与成长上。
产业生态集聚:从“链主牵引”到“生态协同”
位于真如副中心的上海国际数字广告园,开园两年就集聚了近180家数字广告企业,去年营收达150亿元。今年1—7月,普陀区广告业营收同比增长10.7%。这个园区的快速发展,是普陀产业集聚的一个缩影。
链主企业在产业生态培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上海电科所牵头打造的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平台创新联盟,已向南京、苏州、常州等地的20余家机器人企业提供检测认证服务。上海化工研究院依托同位素研发优势,联动苏州、南京、常州等地组建“长三角同位素技术创新联合体”,推动量产用于肿瘤早筛的关键试剂,填补了国内空白。
产业生态的培育需要政策与服务的双重支撑。普陀区发布了《推动数字广告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整合“3+5+X”政策体系,并设立“青春助企服务团”,常态化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人才服务、金融支持。
空间载体是产业集聚的物理基础。普陀区坚持“一带一心一城”的发展格局,围绕苏河水岸经济带、真如副中心、桃浦智创城的不同定位,推动科技金融、数字经济、都市新型工业集聚发展。近年来,全区梳理出800多亩产业用地,推出大批高质量楼宇园区载体。例如,长征工业区与扬州宝应经济开发区签约,共同推进智能电网产业协同;桃浦智创城正在加快打造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
产业生态的初步成型,为普陀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要实现从“有”到“强”的跨越,还需在关键赛道上精准发力、持续深耕。
攻坚千亿集群:两大赛道与十大举措
如何打赢特色产业创新生态培育的攻坚战?课题报告提出“十大举措”,涵盖空间布局、园区培育、链主合作、政策服务等多个维度。其中,“品牌及文创数智化创新”“网络安全数智化创新”两大赛道被明确为突破口。
在品牌文创赛道,普陀以申报“国家级数字广告产业园”为牵引,强化M50创意设计与数字广告产业园的联动,打造产品与品牌创意设计集群。具体举措包括升级与快手等平台企业的战略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搭建AI技术工具平台、开放苏河沿岸空间载体等。木马设计创始人丁伟在论坛演讲中表示,设计驱动创新通过重构产品的内在意义,将技术可能性与用户需求深度融合,能够形成颠覆性的价值创造。普陀要融入上海设计之都建设,依托M50等苏河沿岸创意基地,重点发展数字艺术、广告创意、IP衍生、文创产品开发等细分领域,构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设计引擎”。
在网络安全赛道,普陀正与360集团合作,申报以AI安全为主题的国家级网络安全产业示范园。双方将共建长三角人工智能应用安全创新中心,打造“网安智谷”产业生态。360集团在AI安全领域的四大全球领先能力,为普陀抢占战略制高点提供了支撑。派拓网络大中华区技术总监董春在演讲中表示,AI创新必须与AI安全协同发展,以AI克AI。他建议以智力支撑,构建人才高地与生态,聚焦前沿技术创新研发和垂类应用商务拓展,提升普陀在“AI安全”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论坛上,围绕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干春晖建议,普陀应紧扣“五个中心”建设,以“错位承接、枢纽链接”策略,打造“长三角科创转化第一站”,规划在2027年前形成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通过区域协同机制创新、厚植创新生态、场景开放试验场等方式,实现区域间政策互通、人才流动,破解长三角协同与创新转化瓶颈。市政协常委阮青则提出,普陀要深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强化各城市利益连接,共同打造紧密的产业集群,努力成为长三角同城化城市功能的承载地、跳变期民营企业总部的集聚地、转型升级中国企业的赋能地、年轻人创新创业向往地,在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中体现上海担当和普陀作用。
“我们将以最美秋色、最暖诚意,邀您走进普陀、品味普陀、爱上普陀!”普陀区委书记胡广杰在论坛致辞中,向与会嘉宾发出诚挚邀约。他表示,今年以来,普陀把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与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大局结合起来,推动双向奔赴“多起来”、创新协同“强起来”、文旅融合“热起来”。普陀区将认真聆听各位嘉宾的真知灼见,积极汲取智慧养分,为加快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作出新贡献。
从苏州河文化论坛到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协商平台,十九年的坚持与创新,让“苏州河论坛”不仅成为政协工作的品牌,更成为普陀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区域协同的实践载体。
正如课题报告所总结的:“普陀既需要保持‘战略定力’,也需要保持‘战略敏捷’。”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浪潮中,这座上海“西大堂”正在以苏州河为媒,聚焦沿沪宁产业链,书写从“工业摇篮”到“科创样本”的新篇章。
解放日报记者:施旖雯
来源:解放日报
制作审核:院党委宣传部
(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
责任编辑:王立伟
扫码关注
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响应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以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目标,大力实施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阵地,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