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我们在田野上 “开课啦”!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9-28 19:39:03

在颛桥镇学区科创农艺实践基地里,铁锹翻动土壤的声响与学生的欢笑声交织。9月28日,颛桥镇学区第二届学术节主题活动以一场生动的“秋播体验”拉开帷幕——这场以“劳动筑基・融合育人”为核心的活动,不止于劳动实践的展示,更藏着一堂贯穿“五育融合”的劳动思政大课。

从田间起步:劳动思政的“实践第一课”

在田间课堂,嘉宾与师生代表弯腰种下菜苗、指尖触碰土壤,这一幕通过直播传至星空剧场的大屏幕——对学前孩子而言,是“植物会长大”的生命启蒙;对中小学生来说,是“播种就要负责”的责任教育。

“原来菜苗要这样扶着种才不会倒,涨知识了!”一位初中学生擦着额头的汗说道。这样的田间实践成了最生动的思政教材:扶正菜苗的动作里藏着敬畏,等待成活的期盼中育着耐心,而亲手劳作让“劳动创造价值”从口号变成可感知的体验。这堂“实践为先”的启蒙课,为整场学术节定下了“知行合一”的思政基调。

四方签约:为劳动思政搭起“协同育人桥”

“校地携手,才能让劳动思政不悬空。”在北外田园高中星空剧场的签约仪式上,颛桥镇经济中心、中沟村、社事办与北外田园高中的代表共同落笔,开启科创农艺实践基地第二轮合作。

从首次共建到深化合作,这个基地早已不是简单的“劳动场地”:它是学区打破资源壁垒的缩影,更是劳动思政的“核心阵地”。正如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调研员金松所言,学区化共建让劳动教育从“单一活动”升级为“体系化课程”——而体系化,正是劳动思政落地的关键。当村社提供土地资源、学校设计课程、职能部门衔接保障,劳动思政便有了“家校社”协同的坚实支撑,不再是学校的“独角戏”。

大咖思政课:解锁劳动育人的“四维密码”

在这堂特别的思政课上,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调研员金松、上海市农科院博士郑洪建、上海工匠陆敏、特级校长陆振权四位嘉宾,从政策、学校、产业、科研四维度拆解劳动思政的内核。

金松指出学区化共建的核心是“资源融通、协同育人”,建议构建“学前启蒙、小学认知、初中实践、高中探究”的贯通体系;陆振权以“育人和种地同理”为理念,分享“劳动+多学科”融合实践,提出通过“过程+成果”模式评估素养成长,摒弃“以收菜多少论成效”的片面评价;陆敏打破“农业只是种地”的认知误区,以蓝莓种植为例说明现代农耕是“全产业链科学劳动”,阐释“专注坚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郑洪建以紫糯玉米“掉色是花青素溶解”科普劳动中的科学真相,强调劳动是“带着问题的实践”。论坛尾声,四位嘉宾以寄语浓缩育人初心,明晰劳动教育作为“五育纽带”的核心价值。

课程发布:劳动思政有了“落地施工图”

理念落地需课程承载。活动现场发布了“颛桥镇学区科创农艺实践课程”,课程覆盖学前至高中四学段,以“螺旋上升”设计衔接“植物宝宝认知”“菜苗种植”“多学科探究”“农业科研”等内容,依托实践基地向学区开放,让学生在劳动中探索成长。

当学术节主题活动落幕,田间的菜苗才刚刚生长;而责任、坚持、务实、创新的思政种子,已在孩子心中扎根。

颛桥镇学区的实践证明:劳动思政是四方共建的协同力量,是四学段贯通的精准培育,是工匠精神与科学思维的具象传递。未来,这些摸过泥土、记过数据的孩子,终将带着劳动赋予的品格成长为时代新人,而这场学术节播下的种子,也必将结出“五育融合”的丰硕果实。

记者:陈心如

视频:张宇琦

编辑:俞婧禾(实习)

初审:方佳璐

复审:蒋爱琴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