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艺术家翁纪军个展“物·迹·维”在位于陆家嘴的震旦美术馆面向公众开放。翁纪军曾任上海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这是其漆艺实践的首次大型机构回顾展,汇集了艺术家过去十年的重要作品与大量全新创作,呈现非遗漆艺的当代活化案例。
翁纪军从事漆画创作已有40多年,将漆视为有“性情”的合作者。“大漆这种材料,本身就很具吸引力,它有粗糙的一面,有精致的一面,也有创作时必须经历‘过程性’的一面。”翁纪军说道。
在他眼中,漆艺的“过程性”富有魅力,但事实上却极度耗时耗力,从滤漆、裱布刮灰、制胎、髹涂,层层累加,再到漆面的各种处理、固化与最终完成,每一步都要求全身心地投入。对翁纪军而言,近年的大尺幅创作更是如此,每一道工序都可能逼近体能的极限:“完成一件作品,可能需要一年半到两年时间。”
本次展览不仅梳理了翁纪军的创作思路与哲学理念,还探讨了传统如何为创新提供线索,将漆艺承载的哲学与美学内涵融入现代抽象表达。例如,《集聚之太阳行星》系列以同心线与球体,唤起观众对宇宙的想象。
这些作品“拒绝”了二维图像的扁平与束缚,由生漆、瓦灰、苎麻构成的颗粒与肌理,在未抛光状态中被局部保留,与周围的平滑漆面形成鲜明对比。作品四周隆起的边缘,将画面向外延展,它们时而间断,时而向内挤压,如节奏般成为画面的一部分。
“经过四十余年的实践,翁纪军构建了这样一种艺术视野:让漆成为物质、时间与空间的介入者与合成者,形成‘物、迹、维’交汇的艺术实践。” 翁纪军之女、策展人翁笑雨说道,本次展览也因此成为了父女之间的艺术对话。在她看来,在急速数码化的当代社会,人们习惯在手机、电脑上观看扁平的图像,而漆画以具有立体感与物质性的肌理,展现了不一样的图像形式,重新唤起对物质、物体和材料的关注,引发观众对艺术当下意义的深刻思考。
震旦美术馆馆长黄圣智表示,翁纪军视大漆为“伙伴”,其创作始于对物性的尊重。大漆的流动、氧化、肌理变化,皆被他视作自然的馈赠。漆层堆叠的凹凸如宇宙尘埃聚散,色泽渐变暗合大地岩层沉淀,物质本真成为通往精神的阶梯。视觉是其传递哲思的桥梁。色彩与形态并非装饰,而是情感与能量的载体。
展览将持续至10月26日。